中国为何与特朗普掰手腕

发布日期:2025-05-04 06:34:18来源:欧时大参(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作者:K编译
自从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进口美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以来,中美之间就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双方一直在互相角力,掰手腕,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自从特朗普宣布对中国进口美国产品加征高额关税以来,中美之间就展开了一系列的对抗,双方一直在互相角力,掰手腕,这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对此,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前副研究员、荣鼎咨询(Rhodium Group)合伙人阿加莎·克拉茨(Agatha Kratz)在接受法媒采访时称“中美之间的对抗,或促进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改革,以助力中国经济复苏”。

为什么中国决定硬抗特朗普?

中国其实在一开始就尝试过谈判。面对特朗普2月和3月宣布的两轮10%的关税,中国做出了迅速但克制的回应。那时,中国的反制措施旨在让华盛顿意识到北京可能的反击手段。

中国采取了一些手段,例如对谷歌展开调查、限制稀土出口、对美农业产品征收关税。事实上,美国的农业产品严重依赖中国市场。

此外,中方表示愿意帮助美国打击毒品,并表达了“我们可以谈”的态度。然而,美国并未做出回应。

4月2日,特朗普宣布对中国加征34%的额外关税,并明确表示不再谈判时。自此,北京决定采取更强硬措施,予以反制。

特朗普政府的行为导致中方改变态度

克拉茨认为,一开始中国保持容忍,是因为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就主打关税政策。中方认为可以在其上任后寻求谈判。

但随着局势恶化——如美国副总统万斯把中国人比作“乡下人”等,中国决定改变策略。

美国市场对中国是否已经关闭?

目前的关税水平超过100%,显然不可持续。未来必然会回落,但不会回到10%-20%的低位,更可能稳定在30%-40%。对于某些行业,这就相当于彻底封锁;美国会转向其他国家,中国也需另寻买家。

克拉茨认为,何时降温,取决于中美两国经济变化的速度。部分不可替代的产品还会继续贸易,但会引发美国通胀。中国企业可能通过东南亚等国“曲线出口”到美,但整体而言,中美贸易规模必然缩水。

加之,美中还陷入一场科技战,不止半导体,更多美国产品将被禁止出口至中国。

两国目前对部分产品的关税豁免说明了什么?

中美经济深度互相依赖。为了降低成本,双方不得不豁免某些关键产品。美国放宽了对电子产品的限制,中国则豁免了半导体。这种豁免也发生在首次贸易战中。

豁免确实可以缓解经济压力,但也会降低双方谈判的紧迫性。

今年是否有望达成贸易协议?

就这一问题,克拉茨认为,目前不是平衡状态,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关税的水平。一定会出现缓解。关键是这种缓解会是一次系统性的谈判,还是继续搞“打补丁式”豁免?

而且,具体何时出现,也取决于中美经济变化的速度。

双方互有损失

克拉茨指出,在短期内,美国数据看起来不错:贸易逆差缩小、预防性囤货抑制通胀。但到了6月左右,通胀压力会变大。

中国方面,虽然出口商提前“抢出口”暂时缓解压力,但真正影响会在三季度显现。以2024年为例,中国GDP增长2.5%,其中1.4%来自出口,出口总量约占GDP的20%。其中,美国是最大单一市场。

如果美国实施封锁,中国增长将放缓。而且,中国若转向其他市场,像欧洲、孟加拉、印尼这些国家也在担心中国出口冲击,会采取保护措施。

对于中国企业来讲,一旦外部市场收缩,影响会很严重。

中国如何应对这种冲击?

受中美贸易对抗的影响,中国必须在支持出口、消费、科技创新等方面做出取舍。

美国则在与越南、马来西亚、泰国谈判,目标是让这些国家替代中国供应链,缓解通胀。然而,此举是否可行,还有待观望。

贸易对抗会促使中国经济转型?

克拉茨认为,中国今后或许在医疗、教育、养老上加大改革力度,释放家庭消费意愿。

此外,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将增加激励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支持消费,同时促进服务业发展。

特朗普能得利吗?

克拉茨称,特朗普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扰乱了企业预期。他本可以延续拜登时代以《通胀削减法案》(IRA)为核心的“战略产业保护”,通过渐进式加税稳定供应链并吸引外资。

但他选择了一种剧烈冲击的方式,这加剧了经济波动和通胀。

欧洲该如何应对贸易战

克拉茨强调:“欧洲比中国更依赖美国市场。”欧盟对美出口量是中国的两倍。她建议:欧洲需抓住谈判窗口,推动美方减税。与此同时,欧洲应该在对华关系中寻求务实合作。这样的话,欧洲有机会与中国建立新的伙伴关系。

欧洲时报微信公众号:oushi1983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