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媒:中国出口重心转向欧洲和“南方世界”
“我们说‘西方不亮东方亮,北方不亮南方亮’,没有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面,更体现了我们中国外贸的强大韧性。”中国商务部部长王文涛近日如此表示。同时他还补充称,中国已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总之,中国并非只有美国。
意大利《共和国报》报道,中国正试图制定其政治和经济战略,以免受美国政府政策的冲击,并期望从特朗普引发的混乱中获益。中国的出口重心将放在欧洲和世界南方国家。去年,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占中国进出口的比重首次超过了50%。在美国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并开启新一轮贸易战的背景下,北京方面正试图展开防护,例如王文涛提及的中国正加大稳外贸政策,抓紧研究储备新的支持政策。
“两会”召开期间,中国官员和代表们均强调“中国的外部风险是可控的”。中国财政部部长蓝佛安表示,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国预留了充足的储备工具和政策空间。
意媒认为,这显示了中国的政策方向,当然还需数周或数月的时间,才能具体地了解到北京将如何在中美紧张关系中重振经济。如今中国需要面对的问题包括美方加征关税可能会打击出口,而出口是中国经济的核心。此外,由于房地产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困难状况,国内需求依旧疲软。不过,仅仅是这些政策导向,就已经非常值得关注了。
扩大国内消费和支持技术创新是中国的两大主要目标,北京今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再次设定为“5%左右”。与前些年不同,当时呼吁消费大多局限于口头上,而现在中国领导人正表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通过消费解决问题的意愿。消费和内需现在是北京的首要任务。中国总理提出的一系列积极财政举措,旨在刺激国内需求,同时抵御贸易关税带来的冲击。尽管如此,经济学家普遍预计,如果中美贸易战进一步升级,中国或将出台更多经济刺激措施。而关于美国限制的另一个领域,即科技创新方面,中国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支持科技型企业发行中长期债券,用于加大科技创新领域的研发投入、项目建设,并购重组。同时,针对科技行业的贷款规模将增加一倍,达到1万亿元人民币(1270亿欧元)。
此外,北京在外交方面也采取了行动。中国试图展现出自己是比白宫的主人更为可靠的,尤其是对欧洲而言。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二月份的慕尼黑安全会议期间就已经开始这样做了,不久后他又重申:“国际形势越是严峻复杂,中欧越要秉持建交初心,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战略互信,坚持伙伴关系定位。”
意媒指出,近年来,北京和布鲁塞尔的关系不断恶化,主要原因是欧洲对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及中俄关系紧密非常担忧。然而,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出现的地缘政治动荡为中国带来了缓和中欧关系的希望。而特朗普政府最近几周的各种表现,对中国来说想必是十分“令人鼓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