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企业界专家谈两会与中国经济,分析增长动力与全球挑战

发布日期:2025-03-17 08:18:37来源:欧洲时报作者:靖树
近日,欧时记者采访了法国施耐德集团前高管、法国丝路商学院教授埃赫维·阿祖莱,邀请他就中国经济的表现及未来展望,对外开放的平衡策略及中欧贸易摩擦等议题分享洞见。

近日,欧时记者就两会主题采访了法国施耐德集团前高管、法国丝路商学院(SRBS)教授埃赫维·阿祖莱(HervéAZOULAY),邀请他就中国经济的表现及未来展望,对外开放的平衡策略及中欧贸易摩擦等议题分享洞见。阿祖莱曾出版多本著作,如《中国古老智慧与西方管理的融合》(2022年)、《多极合作下的全球治理变革》等。

欧时:中国两会把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您怎么看?

埃赫维·阿祖莱:中国2024年的经济表现十分突出,展现出一个持续增强、巩固自身全球领先地位经济体的面貌。这表明,中国具备在国际形势不确定的背景下保持稳定增长的能力。中国2024年的经济表现进一步增强了它在全球舞台上的信誉,同时也强调了制定适当经济政策、以便在2025年维持该增长趋势的重要性。

中国为2025年设定一个与2024年相近的增长目标,即5%左右。这个增长目标反映出政府对经济政策、结构性改革的信心。这意味着推动2024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如基础设施投资、创新、刺激内需)仍然有效。要维持相似的增长水平,关键在于保持国内市场的韧性,特别是稳定的消费需求和持续的城市化进程。同时,经济多元化及减少对传统投资模式的依赖也是关键因素。

然而,谨慎管理金融和经济风险对于确保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是至关重要的。尽管中国可以设定和2024年类似的增长目标,但能否实现仍取决于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持续性、国内市场的稳定性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可能会带来挑战。

欧时:中国人工智能产业高速发展,您认为主要推动因素是什么?

埃赫维·阿祖莱:中国已成为关键战略行业(如人工智能、绿色能源、半导体和数字经济)的重要参与者。这一成功得益于政府的积极政策、充满活力的国内市场,还有高效的产业生态系统。中国政府发挥着核心作用,设定了战略优先事项(如“中国制造2025”),并大规模投资研发(2024年占GDP的3.3%),同时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如华为、比亚迪、阿里巴巴等)。

与此同时,中国拥有14亿消费者的庞大市场,为创新的快速推广和应用提供了独特优势。与此同时,中国仍面临若干挑战: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突破性创新能力不足以及监管风险等。对于企业家而言,中国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前提是要与国家战略保持一致,建立本地合作伙伴关系,并提前预见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未来,中国创新的成功将取决于其增强技术自主的能力,并在政府主导模式之外进一步激发创造力。

欧时:中国将会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您认为开放需要在哪些方面再加强?

埃赫维·阿祖莱:中国还可以在若干行业进一步开放,同时保持战略优势并控制相关风险,目标是在不损害经济安全及技术主权的前提下,吸引外国资本、技术和人才。

中国已在多个行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开放,但某些领域若能进一步放开,将有助于加强经济一体化、并提升其全球吸引力。例如,尽管中国在某些科技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但外国企业仍在市场准入、数据获取方面受到限制。如果中国能在云计算、人工智能和金融科技等领域加大开放力度,将有助于实现更加平衡的对外合作。此外,监管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如环境监管、税收政策和数据保护)、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已在此方面加强立法)、简化外国人才的签证和资格认证等措施,也将促进外国企业在华发展。

从总体来看,中国仍有提升空间,可通过提高监管透明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减少行业限制并营造更具竞争力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吸引国际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然而,外国企业在华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们能否理解中国市场的特殊性、适应政策变化以及满足本地消费者的需求。灵活的战略调整、文化适应力和持续关注政策调整将是企业在这一活力而复杂市场中成功的关键。

欧时:中国两会提到要扩大内需,请问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议?

埃赫维·阿祖莱:刺激国内需求对于中国至关重要,不仅是为了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也是为减少对出口和公共投资的依赖。中国经济长期以来依赖出口,但全球保护主义抬头以及供应链风险使得这一模式变得更加不稳定。

中国过去依靠基础设施投资和房地产市场来支撑GDP增长,但这一模式存在产能过剩和投机风险,因此转向消费驱动型增长是势在必行的。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生活水平提高,居民消费可能成为核心经济增长动力。然而,人口老龄化问题正在减少劳动力供应,并推高了医疗及养老成本,使得更加稳固的国内需求成为弥补生产放缓的关键。此外,中美贸易战及美国对中国技术行业的制裁,也进一步突显了发展强大国内市场以确保经济稳定的必要性。

那么,如何刺激国内需求?可以从以下方向入手:

首先是税收改革:降低个人所得税,为中产阶级引入更多税收激励措施;其次,鼓励本土消费:支持本土企业,推广“国货潮”(Made in China)。同时,需要提升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品质量,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再者是鼓励创业创新 :打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支持初创企业和科技创新。中国需要在政府干预与市场开放之间找到平衡,以避免扭曲市场,并确保国内需求长期稳定地增长。

欧时:请您谈谈中欧贸易纠纷。

埃赫维·阿祖莱:中欧之间的贸易战正在加剧,尽管相较于中美贸易冲突而言,其影响更小,但也反映了两大经济体日益加深的经济摩擦与战略分歧。

危机的根源:贸易逆差

欧盟在与中国的贸易中存在逆差,主要由于大量进口中国的科技设备、电动汽车和太阳能板。尤其是德国,其汽车出口正受到来自中国品牌(如比亚迪、蔚来)的竞争。虽然欧盟指责中国政府大规模补贴本国战略产业,如电动车、电池、可再生能源和半导体,然而,欧盟自身也对关键产业提供补贴,并在某些方面追随美国限制对华技术出口(如先进半导体、5G设备)。

可能的风险与后果

如果贸易冲突升级,中国可能会采取反制措施,如对在华的欧洲企业(如大众、宝马、空客和奢侈品牌路易威登、爱马仕等)实施限制。此外,中国还可能限制战略材料(如石墨、镓、锗)的出口,从而影响欧洲产业链。此外,中欧贸易关系的恶化可能会限制中国在欧洲的投资,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和高科技领域。

欧洲内部存在分歧

德国和法国倾向于平衡策略,即在保持市场准入的同时减少战略风险。一些东欧国家(如匈牙利、塞尔维亚)则对与中国的合作持更加开放态度。因此,欧盟可能难以就对华贸易政策达成一致。

个人观点

中欧之间的经济联系过于紧密,不太可能出现完全脱钩的状况,但当前的紧张局势表明,欧盟希望降低对中国在某些战略领域的依赖。与此同时,中国不希望与欧洲关系严重恶化,因为欧盟是其在东盟之后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未来局势的演变取决于欧盟对贸易制裁的决策以及中国的反制措施。

我认为,持续的贸易战将削弱双方的经济,但仍有可能达成妥协。欧盟需要在保护自身产业和维持对华合作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比起全面贸易战,我更认可一种“混合策略”:加强对话,并在必要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双方的贸易关系。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