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与思考】中欧建交五十年:能否抓住特朗普2.0的机会窗口

发布日期:2025-02-17 09:22:50来源:中国投资参考作者:宋鲁郑
特朗普的言行令全球震惊之余还有困惑:何以他要率先对盟友下手?

“历经五十年风雨,由于实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欧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

●特朗普何以对盟友如此强硬?

●特朗普2.0何以对华示好在先? 

●中欧怎样抓住机会窗口?

今年是中欧建交五十周年的历史性日子。新年刚过,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就宣布为纪念这个历史时刻,欧盟和中国今年举行峰会。并表示:“我们一致认为,欧盟和中国共同应对全球挑战将是和平、稳定和繁荣的积极信号。”

透过外交辞令,事实则是历经五十年风雨,由于实力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中欧关系已经发生巨大变化。比如2000年,欧盟经济总量是中国的6倍,现在则和中国相当。中国早已从一个被欧洲援助的低收入国家变身为与欧盟旗鼓相当的平行者。

从外部环境讲,1975年双方建交之时,彼此是冷战时的盟友,安全战略地位高于经济。冷战结束后,盟友不再,但中国经济高速起飞,同时美国新自由主义推动的全球化大行其道,经济因素成为中欧之间新的平衡器。2003年中欧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第二年,欧盟便跃居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则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这显示了经济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但从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起,外部环境出现了四个巨大变化。一是中国经济总量赶超欧盟,同时欧盟对华贸易逆差长期维持在3000亿欧元左右。二是美国完全改变对华政策,从所谓的接触遏制改为全面遏制。欧洲是美国的盟友,其外交政策也不得不开始转向。三是全球重返大国地缘竞争,俄乌冲突爆发。如果说双方建交时,欧盟对中国盟友的定位非常清晰,那么到现在,则至少是双非:既非盟友,也非敌人,并且还在很多领域是竞争对手。四是特朗普以大胜再度当选标志着特朗普化的美国已经成为长期趋势。

前三项变化已行之有年,中欧也在相互调整适应,其影响的边际效应已经展现。但第四个变化则是全新的,并将成为未来正面影响中欧关系的长期机会窗口。但由于特朗普2.0起手式对中欧关系的不同处理:以硬对欧,以软对华,使得中欧之间同样也存在一个短期的、迅速改善关系的重要机会窗口。

我们首先看拉开帷幕的特朗普2.0何以以硬对欧,以软对华。

特朗普何以对盟友如此强硬?

从经验角度,欧洲认为特朗普的当选会对其安全、经济、全球议题如气候保护带来巨大冲击和损害,尤其是对西方软实力价值观的普世性和正当性的否定。但考虑到双方根深蒂固的盟友传统和面对中国的共同挑战,欧盟对特朗普2.0还是有所期待。

然而特朗普2.0显然是超出欧洲人想象的升级版。先是特朗普加码要求北约盟友把军费开支从2%提高到5%,否则不会提供安全保护。考虑到欧洲的政治和经济现实,这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比如以德国为例,5%意味着2000亿欧元的支出,但整个国家财政预算也不过4900亿欧元,相当于预算总额的40%。目前德国军费开支连年上升也仅仅达到800亿欧元。

随后,其目标竟指向盟友的主权和领土,包括加拿大、巴拿马和丹麦的格陵兰岛。而且还不排除使用武力。并一再声称这绝不是开玩笑。这种做法完全超出了欧洲盟友的底线:毕竟涉及领土和主权的战争正在欧洲爆发,欧洲对此完全不可接受。

不管这是否是特朗普的谈判手段:提出离谱要价占据谈判上风,以让对方妥协。仅这种方式就已经极大损害了美国一手打造的、欧洲竭力维持的国际秩序的基础,更使得欧洲应对俄乌冲突缺少了正当性。

最后则是对特朗普当选立下汗马功劳、有“第二副总统”和“第一好友”之称的马斯克公然以各种方式支持欧洲极右政治人物,以此干预欧洲主要国家的内政。对即将举行的德国大选,马斯克称总理朔尔茨应“立即辞职”。与此同时,他全力支持极右德国选择党,称该党是德国“最后的希望火花”。对另一个重要盟友英国,他则呼吁首相斯塔默辞职,提前举行选举,甚至进行了一项关于“美国是否应该将英国人民从暴政中解放出来”的民意调查。

至于特朗普本人,则借就职仪式,邀请欧洲的极右政治人物参加,却将传统盟友的执政党拒之门外。特朗普在第一任期就毫不掩饰对极右政治人物的支持。不过这一次手段更加猛烈。

特朗普的言行令全球震惊之余还有困惑:何以他要率先对盟友下手?

其实,特朗普的言行非常符合逻辑。

第一,盟友是美国治下的世界最大受益者。它们不仅和美国一起制订规则,还是美国霸主地位的重要支撑力量。为此,二战后几十年来,美国也愿意或者不在乎这些盟友从自己身上获利,哪怕是搭顺风车。比如军费开支长期不足,让美国为自己承担更大的安全成本。还有大量、长期的贸易顺差:2023年高达1580亿欧元。

第二,战后美国领导、盟友跟随的格局使得各盟友对美国依赖颇深。面对美国的为所欲为实际上没有多少讨价还价的还手之力。往往是只动动口就不得不妥协。这和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国不同,它们和美国没有什么利益交集,也对美国毫不依赖。要想搞定这些国家难度大,成本高、风险难测,弄不好反蚀一把米。

在特朗普的眼里,盟友不仅个个富裕有利可图,而且还无反抗之力,可谓“我为刀俎”,更何况它们还有占美国便宜的“原罪”。这样的“鱼肉”不吃简直是罪过。

或许有人认为,特朗普只是个案,是特例。欧洲可以让步换时间。四年以后,特朗普就会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自由主义的美国又会回来。但事实却是特朗普化的美国已经是历史趋势,他是在被判有罪、品德也有严重问题甚至被他任命的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称为“法西斯主义者”的背景下仍然得到多数美国人拥护和支持才重返白宫的。共和党已被极右民粹主义者占据,他们价值理念和特朗普一致而且个人品德瑕疵较少。这样的人物更能获得美国民众的认可。

更重要的是,特朗普并非美国特例,同样也是美国传统的产物。美国1776年宣布独立,1789年制定宪法才成为一个联邦国家。但12年后就以海盗为由远征今利比亚的的黎波里,这也是美国第一次试图颠覆一个外国政府。然后又过了12年,美国试图吞并当时的霸主英国控制下的加拿大。自此以后,必须控制整个北美洲大陆的信念后来被称为美国的“昭昭天命”。也就是在这种天命的“指引”下,随后以武力吞并了墨西哥三分之二的领土。今天特朗普要吞并距北美更近的格陵兰岛也是这种历史传统的延续。早在美国收购阿拉斯加后就把目标指向格陵兰岛。富兰克林和杜鲁门两位总统都看中此地,杜鲁门政府曾提出一亿美元的收购价。

特朗普的关税战也不是什么历史新鲜事。1929年5月28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将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提高到47%。也正是美国首先发起了针对欧洲的贸易战,才引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危机。

可以说今天的美国出现特朗普,既有历史基因,也有现实突变。已经构成对欧洲的巨大挑战。

特朗普2.0何以对华示好在先? 

和对欧洲盟友强硬不同,上任前后的特朗普对华则不断示好。他就职之时,非同寻常地打破惯例邀请中国国家领导人出席就职典礼,中国也是罕见地首次派政府高级代表团莅临盛事。

不仅如此,特朗普在就职前一天还恢复了TIKTOK的服务,延后75天实施禁令。并提议中美成立合资公司,各占50%的股份。而在就职前三天更按传统和中国领导人进行通话。也就在几乎同一天,美国媒体透露特朗普要在就职一百天之内访问中国或邀请中国领导人访问美国。要知道,中美建交以来双方唯一没有互访的就是拜登政府时期。此前,他更在就职前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美中两国联手可以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

如果仅看这一波接一波的橄榄枝,都会给世界以错觉:仿佛正在进行全球战略博弈的是美欧而不是中美。当然事实并非如此。

中美是结构性战略矛盾。美国作为守成国家,确保霸主地位是其国家最高利益,它把中国视为唯一有挑战能力的竞争者而全力遏制。中国则要排除一切阻力,全力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决定了不管美国谁执政,都要对中国进行全方位打压,区别只是方式和手段不同,结果也会有所不同。

事实上,如果回顾特朗普第一任期,中美也是高开低走。第一年实现亲密互访,第二年就开打史无前例的贸易战,双方关系冲突动荡。西方舆论战一向污指中国是东西方对抗冲突的原因。但实际上中美从持续几十年的接触加遏制转向完全遏制就始自特朗普出任美国总统。美欧关系前所未有的动荡也是一样。

特朗普再度胜选之后,出乎意料的是对盟友示之以硬,对中国则示之以软。在全球可谓软硬兼施。对于盟友,由于利益和历史因素,不会走向摊牌更容易达成妥协,所以先拉高要价,以获得更好的谈判地位。对于中国这个对手,谈判和妥协都不容易,故先示好,以退为进。因为美国很清楚,中国为了减少冲突、尽可能稳定中美关系或者拖延双方摊牌的时间,会积极回应美国的示好。在这个过程中,美国正好可以狮子大开口,对中国漫天要价,以获得比对抗这种方式更大的利益。

其次,特朗普是打着“美国优先”的旗号获胜的。他在就职讲话中也再次将此理念放到突出位置。因此他最急迫要做的事情有两个方面。

一是国内事务优先,要对国内“拨乱反正”。就职当天仅紧急状态就宣布两个:南部边境紧急状态,派军队进行大规模的非法移民驱逐。能源紧急状态,撤销绿色新政,以钻探石油。其他的还包括把贩毒集团指定为由外国主导的恐怖组织,运用联邦和州执法部门全力打击。他自己声称第一百天要发布一百个行政命令。从发布命令到执行命令、完成命令将占去他任期初期主要的精力和时间。

二是对外要甩掉包袱。这主要是正在进行中的俄乌冲突。其他还有再度退出各种国际组织和协定,比如《巴黎气候协定》、世界卫生组织。这其中需要中国协助的则是俄乌冲突。

对于特朗普而言,这两方面要取得成效都需要时间,俄乌冲突还需要中国出力。为此在这个阶段特朗普也只能对中国隐忍,避免精力分散。

所以在这个阶段,他会以示好的方式和中国进行谈判,并提出从经贸到外交的要价。既可争取时间解决最紧迫的问题,也试图达到压中国做出更大让步的目的。这一阶段过后,特朗普2.0时期中美关系的真面貌就会完全暴露。

中国对此是有着清醒的认识。更何况中美除了结构性矛盾,未来四年影响中美关系的因素还有很多。

一是特朗普本身不可预测,反复无常。中方对他缺乏信任。二是不管是特朗普第一个任期还是随后的拜登任期,都发生过体制内盟友或者官僚自行其是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事件。特朗普时期是孟晚舟事件,严重冲击了中美关系,但特朗普并不知情。拜登时期则是同党议长佩罗西窜访台湾。虽然拜登并不赞成,但却无力制止。

现在特朗普团队虽然忠诚度很高,但对华多数是极端鹰派,很难排除利用自己的职权对中国发难,特别是在台湾问题上,从而制造冲突。

三是突发事件的出现。全球化时代,使得各国的相互影响和联系非常密切。如果两国关系良好,出现一些问题往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但如果关系紧张,小事也会升级到国家层面。比如特朗普第一任期席卷全球的疫情。二十一世纪以来,疫情已经常态化,几年一次。唯独这一次严重影响了中美关系。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双方的关系已经恶化。拜登时期发生的气球事件也是如此。假如是澳大利亚的气球,根本就不会是问题。

因此,未来四年,中美之间突发事件既难以避免,发生时也往往会被政治化而大幅升级。

不过考虑到特朗普的商人性格和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未来四年中美发生的问题恶性程度不会高于佩罗西窜访台湾这种严重冲击中国红线的事件。虽然不可预测的冲突可能增多,但只要不是价值观和安全这些零和博弈的领域,总归是能够妥协。对于中国而言,对内抓住历史机遇推动改革加速发展,对外加大力度拉住欧洲、打破拜登时期对中国周边的围堵,进一步改善与英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以及印度的关系。正如特朗普第一任期期间,中国迅速缩小了和美国的总体差距。现在特朗普2.0来了,中国也一定不会错过。

中欧怎样抓住机会窗口? 

中欧都很清楚,从长期来看,特朗普化的美国对双方都是威胁,彼此需要联手合作对冲。但从中国的立场来讲,第一年甚至可能包括第二年,美国对欧洲强硬,对华示软的格局都有可能维持。中国面对欧洲有更大的谈判优势。这个短窗口期对中国更为有利。同时欧洲对美民意和政治压力也更能促使双方尽快达成阶段性重大成果。

这其中最具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效果的就是重启中欧投资协定。这个协定历经七年才谈判完成。历史背景有两个。一是欧盟发动机之一的德国担任轮值主席国,对中国务实的时任总理默克尔利用德国在欧盟的影响力全力推动的结果。二是美国大选结果出炉,奉行大西洋主义的拜登获胜,但尚未就职,并明确反对。

中欧紧紧抓住这个机会窗口达成协议。此协议对中欧之重要,以至于拜登上任仅两个月,就利用大西洋主义和价值观两大因素迫使欧洲加入美国制裁中国的行列,从而成功将此协议冻结。

现在面对特朗普化的美国,最有效、最具象征意义、成本也最低的做法就是重启这个协定。它能够实实在在地显示中欧真正摆脱双方的分歧而务实合作,两强联手将有效对冲特朗普2.0时代带来的冲击。

其次,双方举行高峰会谈之时,就支持和捍卫全球化、自由贸易、全球秩序、全球治理包括气候变化、应对大规模疫情发表联合公报。由于这些都是特朗普化的美国所强烈反对的,中欧联手应对美国的意味深长。除了政治宣示,还应该有具体的指标性合作议题。比如以推动绿色转型为目的,欧洲取消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中国也相应取消对欧洲的反制措施。

至于中国,也应把解禁华为、部分或全部取消对中国光刻机设备的限制、推动双方在“一带一路”上的合作列入双方的会谈议题。无论是否能够达成,双方仅就这些议题进行谈判本身就能产生巨大的外交效应,中欧都可进可退。

最后,中方借特朗普要改变对乌克兰援助政策的契机,推动结束这场冲突,以消解中欧关系改善的一个障碍。

法国总统马克龙曾说欧洲太天真了。确实,它一再宣称只有实行西式民主制度的国家才能相信,才可预期,才可依赖。西方民主国家之间的合作才有安全。为此欧盟还对中国提出“去风险”,向美国对华政策倾斜。但现实却是不可依赖、不可相信、不可预期、反复无常并给欧洲带来巨大威胁和损害的恰是美国。

欧洲不明白的是,决定一个国家行为的并不是制度,而是它的文明基因。中国主导东亚几千年,和周边国家也有矛盾和冲突,但并没有对周边国家的主权造成威胁,更重要的是维持了亚洲的持久和平。类似于欧洲大陆持续不断、战火连天的场景在中国主导的亚洲并不存在。

现在面对特朗普和特朗普化的美国,欧洲难道还不应该清醒过来并联手各国共同应对当今世界最大的危险吗?当历史的机会之窗打开时,端看中欧双方的魄力和眼光了。

作者简介:旅法国际政治问题专家、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