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MF报告:四大建议助力稳外资
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在11月8日举办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研讨会上发布了“当前在华投资格局与发展前景展望”专题报告,分析当前吸引外资形势,并提出政策建议。
报告指出,外资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重要,这在经济增长、就业、贸易、金融、技术等多方面都有显著体现。2011至2022年间,外资贡献了22.5%的工业增加值,28.3%的工业利润,16%的税收,38.7%的进出口和20.7%的研发投入。外资对就业的贡献也十分明显,外商投资企业吸纳就业人数超4500万,贡献了接近了10%的城镇就业岗位。
报告显示,当前外商对华投资结构呈现优化趋势。劳动密集型行业外迁趋势明显,但资本密集型行业并非如此,较高端产业仍留在中国,且呈现增长趋势。报告概括了支撑外资发展长期向好的因素,包括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超大市场规模、完善的基础设施、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高、政策导向十分明确等多个方面。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合创始人刘元春表示,外资增长速度有所下滑,并不是中国经济自身出了较大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在于目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构,全球不对称性的地缘政治风险的崛起所带来的敞口。目前这个低迷期会是阶段性的,这个阶段不会太长。我国依然要构建新发展格局,依托我们超大规模市场,在技术和制度层面展开新一轮竞争力的构建,不必过度地放大目前的短期效应。
京东集团副总裁沈建光分析说,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四大新趋势,对全球外商投资有很大的影响:一是财政赤字货币化在发达经济体广泛实践;二是欧美将产业政策替代“华盛顿共识”;三是全球产业链重构,安全和韧性取代效率和成本;四是疫情加快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成为主要增长点。
为更好今后利用外资,报告提出四点建议:
一是要引导投资方向,提高引资质量。数量上外资要维持一定规模,同时还要提高引资质量,优化外商投资结构。落实好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配套政策,支持外商投资创新发展,支持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由制造中心转变为研发中心。
二是改善营商环境。加快营造包括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依法平等获取资源要素,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推进公正监管,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惩治侵权的力度。构建全方位的外资服务体系,包括资金、人才、要素跨境流动的便利程度。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提振外资信心。要立足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RCEP的全面实施,探索将国际合作平台优势转化为引资实效。利用申请加入CPTPP等契机,加强与成员国的沟通交流,增强成员国企业投资中国的信心。
四是探索与更多国家和地区签订自贸协定,在开放合作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稳定外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