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家德国公司被中国人收购,那还了得?”
某个企业被收购,可以说是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家常便饭。然而,一些特殊的收购案也可能在舆论界掀起不小波澜。
近日,德国供暖制造商菲斯曼(Viessmann)宣布称,公司计划将其核心部门“供暖及空调业务”出售给美国的竞争对手开利。据报道,收购价被定为120亿欧元,相当于菲斯曼2023年预期利润的13倍。
这样一桩看似寻常的收购案,却被德国媒体大肆报道。与此同时,还有人扯上了中国。
供暖设备既非芯片,更非武器,几乎没有敏感性可言。这一收购案之所以引发关注,是因为它出现在一个特殊的时机。
在绿党的主要推动下,联邦政府刚刚就建筑领域内的能源转型方案达成了一致。据此,为了实现气候保护的目标,从2024年起,德国每个新建的取暖设备都必须使用65%的可再生能源。这意味着旧有的天然气及燃油取暖设备要被加速淘汰,人们将不得不考虑安装更为环保的热泵。
菲斯曼的业务重点正在于热泵。去年春季,菲斯曼即透露称,未来三年将在热泵和绿色空调业务上投资约10亿欧元;不久,这家公司又宣布将在波兰投资2亿美元,新建一家热泵工厂。
可以想见,趁着政策的红利,制暖设备行业必将在热泵生产领域展开激烈的竞争。之所以有德媒在相关报道中提到中国,可能正是担心这块蛋糕有朝一日也会被中国的企业分走。
例如,署名克里斯蒂安·库尔的记者在评论菲斯曼的收购案时即这样写道:“很难想象,如果收购菲斯曼的是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人们该会多么地激动!”
库尔的报道将中国形容为热泵行业“最危险的竞争对手”。据称,包括格力、美的、海尔等来自中国的大型家电厂商都有经营热泵业务,且主要面向欧洲市场。
不仅如此,中国企业热泵的出口量还在与日俱增。报道援引《中国日报》的说法称,2022年,中国对保加利亚的热泵出口量是上一年同期的7倍之多;对波兰、意大利的出口量也分别达到了上一年的5倍及3倍。
事实上,迄今为止,卖给德国市场的热泵仍主要来自像菲斯曼这样的本土企业。去年,德国售出了23.6万台热泵,而德国的制造商在这一年创造了高达约28亿欧元的收入。随着德国另一家行业巨头威能在斯洛伐克建厂,该公司有望将其热泵的年产能再提高30万台。
既然这样,那德国人的担忧又是从何而来呢?
这或许是德国在光伏产业的惨痛经历所留下的病根。报道称,德国的光伏产业原本占据了全球20%的份额,却在2008年急转直下,最终走向崩溃,而后来居上的正是中国的制造商。
德国热泵行业的一位负责人即表示:“光伏行业这样的反面教材比比皆是,没有人愿意重蹈覆辙。”
这么说来,热泵行业对中国的警惕心理也算是“吃一堑,长一智”。问题在于,眼下收购菲斯曼的可是一家美国企业。中国的竞争对手可怕,美国的竞争对手就不可怕吗?
谈及菲斯曼的收购案,联邦政府的一位发言人是这样说的:“这首先表明,咱们德国的制造商拥有先进的技术,并且有能力吸引来自外国的资本!”
行吧,这事看来还是得分人!必要时候,也是该有点“苦中作乐”的精神……
(欧洲时报德国版蓝蒿综合报道,转载请注明公众号German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