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谁能在新能源时代笑傲全球?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报道】作为传统燃油车的发祥地,欧洲推动“禁燃”标志着这个庞大且成熟的汽车产业链加速了转型进程。业界认为,这将彻底重塑欧洲汽车业,而全球主要车企也加快了向新能源汽车转型的步伐。其中,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造车新势力”相继迈开了走向海外的步伐。
欧洲“禁燃”催生新能源车市场新需求
2月中旬,欧洲议会通过了欧盟委员会和欧洲理事会达成的《2035年欧洲新售燃油轿车和小货车零排放协议》,要求欧盟27个成员国自2035年起禁止生产与销售燃油车。
应对气候变化 欧洲加快向电动车转型
综合上海财联社、北京《经济参考报》报道,这项协议须经欧洲理事会通过才能成为正式法律,从过往经验看,这一流程通常只是“走形式”。
然而,在该政策距离正式落地仅一步之遥时,德国却突然向欧盟委员会施压,要求该机构提出一项提案,允许在2035年后继续销售使用“合成燃料”(也称电子燃料)的汽车。德国方面的表态也导致原定于3月7日进行的表决计划被无限期推迟。
不仅德国,意大利也对此表达不满。意大利交通部长马泰奥·萨尔维尼认为,欧盟快速向电动汽车转型是一种“自杀”行为,也是送给中国汽车行业的“礼物”。
尽管欧盟的禁燃计划暂时受阻,但在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大趋势下,多国都在陆续出台相应的减少或禁止燃油车销售的时间表。比如,英国表示,到2040年所有新车实现零排放,禁售传统柴汽油车;挪威规定,到2025年所有新增私家车、新型车、公交车实现零排放;印度宣布,到2030年将停止以化石燃料为动力的车辆销售;美国加州称,到2035年禁止销售燃油车,到2045年各行业全面实现零排放。
在新能源取代传统能源的趋势下,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车企,都在争夺新能源汽车时代的话语权。
“欧盟禁止销售燃油车,旨在加快向电动车的转型,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政策研究员王宇指出,禁燃只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系列措施之一,欧盟还有《新电池法》、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政策,如果此次欧盟禁燃政策最终能够通过,对中国新能源出口利大于弊。
他分析,一方面,政策倒逼做大欧盟新能源市场“蛋糕”,中国车企出口或跨上新量级。初步预计,2030年欧盟新能源汽车销量在1000万辆左右,乐观估计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有率有望达到10%。另一方面,新能源在用车市场快速扩大,大市场催生新需求、新机遇。
“中国新能源在用车市场已成规模,企业有先发优势,相关管理、运营、服务经过更多市场验证,也更有可能在欧洲施展拳脚。此外,欧洲定会出台一系列财税、投资等支持措施,对中国企业优化欧洲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价值链有积极意义。”王宇补充说。
中国新能源车开拓欧洲增量市场
谈及中国汽车出口的历史,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政策研究员李恒表示,因受限于汽车工业起步晚、底子薄,中国汽车出口规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增长缓慢。到1993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1万辆,同年汽车进口量已经突破30万大关。2012年,出口量首次突破100万辆,但以中低端发展中国家为主。
2021年,多重积极因素叠加影响,中国汽车出口量首次跨进200万辆规模,出口量超越德国居世界第二。她认为,这既得益于中国汽车产品在传统市场稳步增长,也与中国企业开始大力开拓欧洲新市场密不可分。
根据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分析,目前诸如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以及比亚迪、名爵、吉利等传统整车企业都已经将目光投放到欧洲大陆。
“欧洲是仅次于中国、美国之外的第三大新车消费市场,开拓欧洲增量市场是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角逐国际市场的必然选择。而且,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方兴未艾,现阶段是中国企业布局新能源的极佳‘窗口期’。此外,欧洲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汽车市场,中国车企布局欧洲可以有效提高品牌的形象和知名度。”她展开说到。
她还特别提到,“现阶段,自主品牌汽车在欧洲市场份额还很小,但已经引起部分跨国公司的注意,如大众已经在测试分析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
中国车企培育欧洲市场须适应新游戏规则
作为传统燃油车的发祥地,在燃油车时代,论技术和产品实力,欧洲一直处于领跑者位置,中国汽车工业因为起步晚,此前一段时期扮演“追赶者”的角色。但到了新能源赛道,中国部分车企在销量上却实现了“弯道超车”。如今,更加激烈的竞争也将呼啸而至。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统计显示,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突破300万辆,达到311.1万辆,同比增长54.4%,有效拉动行业整体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67.9万辆,同比增长1.2倍。
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政策研究专家许广健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车企产品优势比较明显。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消费国,中国有涵盖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制造的较为完善的汽车产业链,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市场化竞争阶段。而且,中国新能源汽车产品在成本、性能等维度也具有一定优势。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近年来取得了不小的成就,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不仅如此,中国新能源车企在自动驾驶、智能座舱、车网互联等领域现已走在世界前列,相关技术、产品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也有集中体现,做到了新技术、新产品的融合汇聚。”他补充说。
当提到中国新能源车企布局欧洲市场还应关注哪些问题,许广健表示,欧洲是汽车的发源地,也是诸多“老牌”汽车强国的所在地,其汽车市场成熟。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传统自主品牌企业,对欧洲消费者而言都是新事物,中国车企培育市场的难度要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而且,进入新市场须适应新的“游戏规则”。
他说,欧洲市场准入要求与中国市场不尽相同,除了安全、环保、回收利用等硬性要求外,还存在一系列社会化的测评机构、媒体等,也是消费者选车、购车的重要参考,中国车企还面临一系列困难。“不仅如此,在售后服务体系匹配也需要更多资源投入。与手机不同,汽车需要有效的售后服务体系保障,而售后服务体系的运营又需要足够的保有量支撑。”
许广健建议,中国出口企业与欧盟本土企业强强联合,通过合资、合作、技术交流等方式,充分利用欧洲本土企业资源优势。“同时,‘打铁还需自身硬’,建议中国汽研一以贯之,持续提供高质量的产品、高效的服务。”
中国汽研政研咨询中心产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吴胜男也认为,国际化是中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站在汽车出口快速增长的新阶段,我们要解答从“怎么干”到“干得好”的问题。中国汽研是中国汽车行业产品开发、试验研究、质量检测的重要基地及技术支撑机构,将全力支撑中国汽车产业走出去。”
中国“造车新势力”要与时间赛跑
这几年,中国的“造车新势力”相继迈开了走向海外的步伐,如小鹏、蔚来、比亚迪、爱驰等品牌都已布局海外市场。
蔚来欧洲事业部相关负责人张女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汽车厂商将目光投放到欧洲大陆,欧洲2035年的“禁燃”,对于中国新能源车企来说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比如在荷兰,到2025年公司用车将会实现百分百的电动化,所以此次欧洲2035年停售新的燃油轿车和小货车,对于新能源车企来说无疑将迎来前景更广阔的市场”。
在“出海”路上,上汽、比亚迪、小鹏、蔚来等新能源车品牌都默契地将第一站选在了挪威。张女士介绍,蔚来是在2021年进入挪威市场的,然后是德国、荷兰、瑞典、丹麦。“因为目前,挪威是全球电动汽车渗透率最高的国家,与此同时,挪威没有本土电动汽车品牌,市场需求主要依赖进口,且市场结构相对均衡。”
在她看来,与欧洲老牌车企相比,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发优势已然显现。“相较欧洲传统老牌车企,‘新势力车企’因为没有任何的历史包袱,所以可从零开始去针对一款纯电动车去设计,这在效率上和车本身的纯粹性上都具有很多优势。”
“而且,中国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是全世界最先进、最‘卷’的。那么,在这个最‘卷’市场中历练出来的产品,产品本身可以说是毋庸置疑的,包括智能化、电动化及一些用户理念等等,都超前于欧洲大多车企”。
她认为,现在能过得了中国消费者关的产品在竞争力方面不用过多担心,但在欧洲如何深耕发展需花时间去培养。另外,她还提到,中国新能源车企进入欧洲市场还将面对和解决一个问题——提升品牌的感知度。“因为在不少欧洲人的印象里,中国制造相对较为便宜,现在如何在中高端市场行走?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和改变这一固有认知。”张女士认为,这需要付出更多时间和精力。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相对完善且成熟,所以各方面工作推进起来会较为顺利,但在海外市场这个陌生的土壤上,如何快速又相对低成本的去铺开整套基建体系,尤其是打造好中高端品牌设定,其实是个工作重点。”张女士表示,蔚来计划在2025年前进入到至少25个国家跟地区,其中欧洲至少将占到一半。
她还表示,虽然欧洲最早要在2035年才会正式启动“禁燃”,但实际整个窗口并没有那么长,很多竞争格局可能就在这三四年甚至两三年之中就基本确定,所以对于中国的新能源车企来讲,面对海外市场就是在与时间赛跑,抢占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