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2003年经济形势综述和2004年展望
2003年,是柬埔寨第二届王国政府执政的最后一年,也是柬政治经济生活中极不平凡的一年。“1•29反泰骚乱事件”、全国大选和组阁危机,使全年政治形势扑朔迷离;周边地区严峻的SARS疫情使得柬经济增长的两大支柱---外资和旅游业受到重创;9月中旬被接纳为世贸组织成员才又对柬政治经济形势的稳定和好转注射了一剂“强心剂”。一年来,柬埔寨王国政府尚能正确应对,果断出击,其“维护和平、加强法制、加快发展、消除贫困”的执政方针在一定程度上继续得到贯彻执行,政治形势基本平稳,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国民经济继续有所发展。
一、2003年柬埔寨经济形势综述
1、国内生产总值。2003年,柬埔寨虽然全年整体经济增长放缓,低于年初预期6%的增长水平,但是全年GDP仍然实现了4.8%的增长率(2001年5.7%、2002年5.5%),达到37亿美元左右。按1300万人计算,人均GDP达到285美元,未实现317美元的发展目标。(柬迄无准确统计)
2、财政金融。2003年全年,柬埔寨物价增长指数同比上涨约3.9%,基本实现发展目标水平(2001年0.7%、2002年3.7%)。国家总收入约4亿美元,占GDP的10.8%(2001年10.7%、2002年11.2%,均未实现发展目标),其中税收收入占GDP的7.8%(2001年7.8%、2002年7.9%),非税收收入占GDP的2.7%(2001年2.9%、2002年3.2%)。国家总支出约6.7亿美元,占GDP的18.1%(2001年16.3%、2002年17.9%),其中经常性支出占GDP的10.4%(2001年9.6%、2002年10.1%);社会支出 (不包括工资)占GDP的2.1%(2001年1.6%、2002年2.0%)。全年财政赤字2.7亿美元,占GDP的7%。年底官方储备6.64亿美元,略有增加并超发展目标水平。外债总额约16.5亿美元,占GDP的44.5%(2001年65.4%、2002年66.5%,均远超过发展目标的控制比率)。柬币全年贬值约2%,兑换美元的汇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全年平均兑换率在4000:1左右。
3、市场消费。2003年,柬埔寨国内消费市场相对比较平稳,除汽油燃料和钢材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扬的影响有较大幅度的上涨(汽油、钢材价格分别达650美元/千升和450美元/吨左右)外,其他商品市场价格波动不大。全年,柬埔寨市场消费比例依次大体如下:食品、饮料和香烟占42.7%,日常生活用品占33.35%,交通和通讯类产品占8.66%,休闲和体育用品占6.25%,医疗和保健品占4.04%,服装和鞋子占2.19%,个人保健品占2.18%,家具和装饰品占0.66%。
4、农业产量创25年最高记录。2003年,全年柬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达470万吨,创近25年来农业收成最高记录。农业产值近15亿美元,约占柬GDP的40%。旱季水稻超计划种植面积达29.2万公顷,收成超过预期,产量达90万吨;雨季降雨量分布均匀,使雨季水稻种植面积达216.7万公顷。全年水稻产量将达450万吨。据柬农业部预测,今明两年柬不仅可以完全满足国内粮食的正常供应,还将有约100万吨余粮可供出口。
5、工业。柬埔寨工业门类单一,基础极为薄弱。2002年,柬埔寨实现工业总产值14.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65%;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上升,达41.4%。截止2002年底,全国共有各类工厂336家,其中纺织服装和制鞋企业255家,其产值约占全柬工业总产值的92%。全国总就业人数约25万人,其中制衣工人23万人,是柬最主要的吸收劳动力的工业部门。在上述服装类企业中,外劳约有90%来自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地。2003年,由于美国增加自柬进口配额(比2002年增加了18%)和加拿大给予自柬纺织品进口零关税待遇,作为柬工业和出口最主要支柱产业的服装业较上年增长了8%,工业受服装出口的带动继续有所发展。按此估算,全年工业产值约16亿美元,占GDP的43%左右。(柬迄无准确统计)
6、旅游业。2003年前的五年中,柬埔寨累计吸引海外游客251万人次,年增长率保持在25%-30%之间。客源主要分布在:亚洲和大洋洲占42.83% ,欧洲占24.54% ,美国18.73% ,东盟13.32% 。据柬旅游部统计,2002年,来柬外国游客达到8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而当年全国各旅游景点共接待游客约220万人次之多,占全国1300万人口的17%。全年旅游外汇总收入约4亿美元。旅游业同时还为柬提供了10余万个就业机会。柬政府本来希望在2003年实现吸引外来游客突破100万人次的目标,但由于受到“1•29反泰骚乱事件”、周边地区SARS疫情和柬全国大选的影响,来柬旅游人数反而出现大幅下降。据柬旅游部最新统计,1-11月来柬外国游客62万人次,比上年同期下降12%。全年来柬外国游客约为70万人次(柬方迄无统计)。
7、投资总额基本持平,外资大幅下降。据柬埔寨发展理事会(CDC)统计,2003年,柬共批准私人投资(含国内私人投资和外商投资)项目47个,比上年增加3个项目,批准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2.50亿美元(含增资项目,上年为2.52亿美元,远未实现发展目标确定的水平)。其中,国内私人投资1.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外商投资6500万美元,下降60%。国内私人投资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74.13%。全年投资主要集中在旅游及酒店业(占45.77%)、工业(占34.19%,主要投向食品加工和制衣业)和服务业(占18.56%),农业投资仅占1.48%。在外商投资中,中国大陆为当年柬第一大外资来源地,投资3293万美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3.17%;泰国列第二,为687万美元,占2.75%;法国567万美元列第三位,占2.27%;随后为中国香港、马来西亚、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等。但有关投资的实际到位率较低。
8、进出口贸易。2003年,柬埔寨对外贸易有所增长。据柬商业部统计,全年进出口总额32.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7%,超额实现发展目标确定的增长水平。其中,出口额为15.82亿美元,增长8%;进口17.15亿美元,增长6%。在柬出口贸易中,服装纺织类产品依然为柬最主要出口商品,其中服装出口额为15.45亿美元,同比增长15%,占出口总额的98%。另有鞋类(3291万美元)、纺织品(241万美元)、少量农产品等出口。在出口市场方面,美国仍为柬第一大出口市场,占柬出口总额的68%,柬全年向美出口10.79亿美元,同比增长12.28%;其次是欧盟市场,出口4.14亿美元,增长8.38%;而其它市场出口额共计8800万美元,增长104.65%。(柬尚无进口统计)
9、外来援助停滞不前。受“1•29反泰骚乱事件”、全国大选和组阁危机的影响,许多援助国和国际援柬机构暂停了援柬计划的实施,拟定中的第七次国际援柬会议也未能召开。除中国和部分友好国家外,全年向柬提供援助较往年大大减少(具体柬方无统计)。1992-2002年, 柬从多、双边援助渠道共获得国际援助约48亿美元,其中日本为最大援助国,援助额近10亿美元。国际援助补贴了柬财政支出,对柬经济发展也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二、2004年柬埔寨经济发展目标和形势展望。
根据柬政府制定的第二个“五年计划”确定的宏观经济发展规划目标,2004年,柬经济增长率应达6.5%,人均GDP达到341美元,通货膨胀控制在3.7%左右,柬币汇率保持稳定,外贸进、出口分别增长5.8%和7.1%,外汇储备达到7.4亿美元,国内总投资增长10%以上,外债占GDP的比重下降至28%。
(一)带动2004年柬经济发展的主要有利因素有:
1、旅游业可望出现大的复苏,从而增加外汇收入、扩大市场消费、促进相关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带动柬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随着多家外国航空公司开通了直飞暹粒的航线,首都金边至旅游胜地暹粒的6号国道将在年中竣工,预计柬旅游业有望在去年基础上有大幅增长。
2、柬新一届政府成立后,随着柬政局的明朗化和进一步稳定,外来投资可望回升,将促进固定资产投资和就业的增加。特别是建筑业、餐饮业和娱乐业,将可望有比较明显的发展。
3、服装出口将保持强劲势头。2004年将是WTO框架下纺织品服装协议到期前的最后一年,柬埔寨将继续享有美国、加拿大和欧盟等给予的GSP待遇,美已承诺在2003年的基础上再给予柬增加14%的纺织服装配额。服装加工业的继续发展仍将是柬工业和外贸出口发展的最根本所在。
4、柬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国际援助将逐步恢复;中国给予柬的297种农产品进口优惠待遇,将刺激柬农业和农产品的生产和出口的发展。
(二)制约2004年柬经济发展的主要不利因素有:
1、去年7月底大选后,柬三大获胜政党至今未就组阁问题达成一致方案,致使国会迄今无法正常动作,新的政府也迄无法成立。组阁方案最终如何、新政府何时成立、运作效率的高低、相关经济政策是否能继续得以执行等将直接决定着柬未来经济发展的轨迹。
2、对外贸易长期逆差,财政赤字逐年加大,国际国内收支严重失衡,外债逐年增加,采取哪些措施来减轻负担、解决支付危机,将是柬新一届政府面临的棘手问题。
3、目前柬国内和部分周边国家流行的禽流感疫情,已经为柬家离饲养业和相关市场带来了严重影响。这一局面何时才能得以完全控制、柬经济最终会造成多大损失,仍是一个大的问号。
综上分析,2004年,预计柬经济仍可继续保持低速、稳定的发展势头。据亚洲开发银行预测,2004年柬埔寨的经济增长率可达5.5%。无论是现政府还是未来成立的新一届政府,都会继续致力于在经济发展方面有所作为。随着柬国家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市场经济制度的逐步发展,其基础设施建设、服装加工业、建材业、农产品加工业、旅游业等领域可望得到继续发展。
但是,由于柬经济基础薄弱,人均年收入低,经济结构不合理,政府调控能力低下,人力资源匮乏,劳动力素质较低,法制不健全,腐败盛行,基础设施落后。加之政府无控制人口增长政策,高人口增长率(年均增长2.5%左右)将大大抵消本已十分乏力的经济增长。
(2004年5月整理)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