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我国IT产品对日出口大有可为
日本是世界第二大硬件、软件需求国。2002年IT硬件进口额为50606.2亿日元(日本海关统计,详见附表1),2000年软件进口额9189亿日元(日本信息服务产业协会等调查,日本海关无统计)。我国IT产业在国内市场不断扩大的同时,国际竞争力也获得提高。两国在IT领域互补性强,合作密切,贸易关系不断发展。日本成为我硬件IT产品的重要出口市场和最大软件出口市场。
一、日本主要IT产品市场概况
(一)硬件
1、电脑及相关硬件
2000年日本电脑类产品进口额2万8584亿日元,比上年增加30%。其中自亚洲进口比重提高到68.8%,自北美进口比重下降为19.9%。进口额最高的前三位商品依次为电脑零部件(34.1%),辅助存储装置(14.3%),输出入设备(13.1%),三者合计比重超过60%。电脑整机所占比重不高。
部分电脑周边设备近年市场规模及今后预测见附表2。
2、集成电路
2000年日本集成电路进口额19185亿日元,比上年增长41.6%。其中,亚洲占63.6%,北美占29.5%,两地区比重合计超过90%。
3、移动电话
2002年度日本国内移动电话产量4422万部。
(二)软件
2000年日本软件进口额9189亿日元。其中,8217亿日元为自美国进口,占近90%。以下依次为欧洲6421万日元,占7%,亚洲2629万日元,不到3%(见附表3)。
二、中日IT合作情况
(一)我IT产品对日出口不断增加
1、硬件出口跨越式发展
我对日IT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据日本海关统计,1990年我对日出口IT类产品116.65亿日元,2002年增加到9496.97亿日元,猛增80余倍,在我对日出口中比重上升到12.29%。绝大多数IT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例如电脑、印刷电路、集成电路及超微型集成电路等均增长上千倍乃至万倍。我国IT产品对日呈现金额迅猛发展、品种不断丰富、质量整体提高的可喜态势。(详见附表1)
2、软件出口地位突出
日本从中国进口软件最主要的形式是外包,即日本发包商接受用户软件订货后,将软件开发的某些环节委托我国软件企业。从我国海关统计看,对日软件出口已颇具规模。2001年软件出口总额约7.2亿美元,其中对日出口占80%(约5.8亿美元),是我最大软件出口对象国。
(二)IT领域成为日商对华投资热点
日本对华投资中机电行业所占比重超过30%,多数涉及IT领域。例如硬件领域有东芝的网络系统设备、信息机器公司;富士通的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公司;NEC的日电系统集成、华虹NEC电子公司;京瓷的贵州手机生产基地、索尼的无锡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精密轴承企业美蓓亚公司在上海设立电脑用轴流风扇生产基地,轴承行业另一龙头企业东洋轴承公司与日本电产公司合资在浙江设立硬盘用轴承生产基地,等等。在软件领域,日本知名企业相继在华设立生产、研发机构。例如NEC已经在中国拥有约3000人的研发队伍,日立制作所也计划到2005年招聘大约1000名软件开发人员。日本最大的e解决方案提供商CSK集团已在中国设立了三个研发基地。富士通在江苏、福建、南京、北京拥有多家软件开发子公司。东芝在沈阳设立东软商用软件有限公司。NTT Data参股上海启明软件公司,等等。
(三)中国人在日IT领域创业
近年中国IT类专业留学生在日学成创业越来越多,已成为新华侨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受到日本同行和媒体的瞩目。例如日本中华总商会前会长严浩1991年创立EPS公司,现资本金超过13亿日元。该公司从开发医疗相关软件起步,在以医药品临床试验服务为主业的同时积极从事软件开发,在北京、日本均设立了软件开发分公司,2001年成为日本首家华人上市企业。太平洋软件银行是日本另一家知名新华侨创业公司,资本金超过1亿日元,从事金融、商业、网络、通信系统软件开发以及对华出口日本打包软件,在北京、上海、成都设有分公司。归国留日学生创立的北京浩丰时代科技公司2002年销售额5000万元人民币,现已在日本设立法人销售系统软件。预计在日业务的发展将推动2003年全公司销售额增至7000万元人民币,比2000年创业之初增长2倍多。目前,中国人在日本设立IT企业已有500多家(据《环球时报》),远远超过印度人和韩国人。
三、中日IT贸易面临有利形势
(一)两国政府均重视发展IT产业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为IT产品对日出口的快速增长营造了积极的大环境。中央、地方均高度重视IT出口事业,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最突出的如2000年6月国务院下发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此外,技改贴息、退税、出口商品贴息、便捷通关等均有利于扩大IT出口,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率,降低了出口成本,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入世后部分进口产品税收下调,也有利于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IT产品降低零部件进口成本。
日本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于2000年11月出台《IT基本战略》和《IT基本法》,期待通过IT投资带动其他产业,成为振兴经济的一个突破口。2000年日本IT投资额12.5万亿日元,占全世界16.8%。此后逐年回落,今年预计为11.97万亿日元。由于日本企业实力不如以往,进行IT投资时要求尽量压缩成本,促使供货商积极从中国进口软硬件产品。
(二)我IT产业发展迅速
我国IT产业研发、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现已拥有多家名牌IT企业,手机、个人电脑、电脑配件等不少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前列,并走向海外市场。我国IT业的蓬勃发展为对日IT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IT企业实力增强、IT市场空前活跃吸引众多日本同行寻求对华合作。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表示,目前该会78%的会员企业有规模不等的在华生产或订货。IT产业已成为日本对华转移生产的代表性行业之一。已投资企业获得良好利益,带动更多企业开始考虑在华生产。
(三)日本市场看好
日本作为IT大国,各类IT成品和零部件进口需求庞大,且是世界最大软件外包发包国,海外发包规模则居世界第二。据日经BP社调查,日本向海外软件发包每年均有数百亿日元。83%的第一承包方系统供应商公司将向海外发包作为固定的经营模式。
日本软件市场规模巨大,需求旺盛,然而其本国软件业发展相对滞后,客观上使得对日软件出口的门槛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1、我国软件企业不必面对日本最终客户,商务难度低;2、日本对外发包多为软件开发的模块层次,对开发技能、文档说明的要求并不高,管理难度较低,维护也相对简单;3、法律系统差异、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不如其他国家敏感。
(四)中国人材优势
日本IT人才素质居世界前列,在硬件制造业方面,拥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但软件企业和人才总体短缺,市场供不应求,准入较好,为我国承揽对日软件开发业务提供了机遇。我国IT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校早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电子类专业体系,近年又涌现出一些IT类专门院校。以软件为例,全国现已有软件专门学院30多所,到2005年将有3万名受过专门训练的软件技术人员毕业,预计其中约半数人员将从事软件产业。我国一个软件开发人员的平均成本是每月3000至5000美元,而印度是8000至10000美元,美国约需10000至15000美元。中国人力成本对日本软件用户和发包商具有很大吸引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
我国IT产品对日出口量虽大,但日本市场上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软、硬件仍不多见。我对日出口硬件多为日商在华加工返销或OEM生产。软件方面,虽已有瑞星、方正、东方快车等名牌登陆日本,但尚处于市场开拓初期,市场份额还不高。占主要地位的仍是软件外包业务,其贸易方式和制造业的加工贸易较为类似,存在的问题也有共通之处。
日本对华软件外包相当部分为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度高、在日本或其他国家不易找到接包者的工序,如程序录入、单体测试等,创意、设计等智力密集型工序仍多掌握在日本企业或美、印等外国企业手中,这一业务模式使我国企业获得附加价值有限。
日本企业在华生产IT类产品主要看中低成本,必然希望尽量抑制返销价格。长此以往,不仅会压缩我国获得的附加价值,而且易形成单纯的数量扩张,出口量增加与出口额扩大不成比例,降低出口效益。从长远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培育能够驰骋日本市场的我国名牌产品势在必行。
(二)我IT企业各方面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我国IT产品国内市场份额仍较低,开拓国际市场也较为滞后。例如电脑、手机、通信器材、软件等市场虽不乏知名品牌,但外国品牌仍占主要地位。在日本市场我国名牌IT产品更不多见。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软件开发商良莠不齐,数量、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多真正具有独创能力,能够在智力密集型工序参与国际竞争的名牌企业。日本主流软件中还没有中国原创软件,我国软件对日大规模出口,尤其是打自己的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软件企业、人才数量总体上仍显供不应求。从人才质量方面看,缺乏熟悉国际软件项目运作的高级人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部分环节成本有时反而高于国际水平。
(三)日本市场的局限性
日本硬件IT产品市场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但软件外包市场门槛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软件产业水平与欧美的巨大差距,对华转包部分的技术含量更为缺乏。从长远看我国软件出口如过分依靠日本市场不利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IT产品对日出口发展迅速,面临有利的形势,又存在部分制约因素。为使IT产品今后继续发挥对日出口增长点的作用,应扎扎实实促进我国IT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吸引日本对我国IT领域投资,促进自有品牌产品打入日本市场,进一步扩大对日IT出口。
一、日本主要IT产品市场概况
(一)硬件
1、电脑及相关硬件
2000年日本电脑类产品进口额2万8584亿日元,比上年增加30%。其中自亚洲进口比重提高到68.8%,自北美进口比重下降为19.9%。进口额最高的前三位商品依次为电脑零部件(34.1%),辅助存储装置(14.3%),输出入设备(13.1%),三者合计比重超过60%。电脑整机所占比重不高。
部分电脑周边设备近年市场规模及今后预测见附表2。
2、集成电路
2000年日本集成电路进口额19185亿日元,比上年增长41.6%。其中,亚洲占63.6%,北美占29.5%,两地区比重合计超过90%。
3、移动电话
2002年度日本国内移动电话产量4422万部。
(二)软件
2000年日本软件进口额9189亿日元。其中,8217亿日元为自美国进口,占近90%。以下依次为欧洲6421万日元,占7%,亚洲2629万日元,不到3%(见附表3)。
二、中日IT合作情况
(一)我IT产品对日出口不断增加
1、硬件出口跨越式发展
我对日IT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据日本海关统计,1990年我对日出口IT类产品116.65亿日元,2002年增加到9496.97亿日元,猛增80余倍,在我对日出口中比重上升到12.29%。绝大多数IT产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跨越式发展。例如电脑、印刷电路、集成电路及超微型集成电路等均增长上千倍乃至万倍。我国IT产品对日呈现金额迅猛发展、品种不断丰富、质量整体提高的可喜态势。(详见附表1)
2、软件出口地位突出
日本从中国进口软件最主要的形式是外包,即日本发包商接受用户软件订货后,将软件开发的某些环节委托我国软件企业。从我国海关统计看,对日软件出口已颇具规模。2001年软件出口总额约7.2亿美元,其中对日出口占80%(约5.8亿美元),是我最大软件出口对象国。
(二)IT领域成为日商对华投资热点
日本对华投资中机电行业所占比重超过30%,多数涉及IT领域。例如硬件领域有东芝的网络系统设备、信息机器公司;富士通的计算机设备、通信设备公司;NEC的日电系统集成、华虹NEC电子公司;京瓷的贵州手机生产基地、索尼的无锡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世界最大精密轴承企业美蓓亚公司在上海设立电脑用轴流风扇生产基地,轴承行业另一龙头企业东洋轴承公司与日本电产公司合资在浙江设立硬盘用轴承生产基地,等等。在软件领域,日本知名企业相继在华设立生产、研发机构。例如NEC已经在中国拥有约3000人的研发队伍,日立制作所也计划到2005年招聘大约1000名软件开发人员。日本最大的e解决方案提供商CSK集团已在中国设立了三个研发基地。富士通在江苏、福建、南京、北京拥有多家软件开发子公司。东芝在沈阳设立东软商用软件有限公司。NTT Data参股上海启明软件公司,等等。
(三)中国人在日IT领域创业
近年中国IT类专业留学生在日学成创业越来越多,已成为新华侨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受到日本同行和媒体的瞩目。例如日本中华总商会前会长严浩1991年创立EPS公司,现资本金超过13亿日元。该公司从开发医疗相关软件起步,在以医药品临床试验服务为主业的同时积极从事软件开发,在北京、日本均设立了软件开发分公司,2001年成为日本首家华人上市企业。太平洋软件银行是日本另一家知名新华侨创业公司,资本金超过1亿日元,从事金融、商业、网络、通信系统软件开发以及对华出口日本打包软件,在北京、上海、成都设有分公司。归国留日学生创立的北京浩丰时代科技公司2002年销售额5000万元人民币,现已在日本设立法人销售系统软件。预计在日业务的发展将推动2003年全公司销售额增至7000万元人民币,比2000年创业之初增长2倍多。目前,中国人在日本设立IT企业已有500多家(据《环球时报》),远远超过印度人和韩国人。
三、中日IT贸易面临有利形势
(一)两国政府均重视发展IT产业
我国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情况良好,为IT产品对日出口的快速增长营造了积极的大环境。中央、地方均高度重视IT出口事业,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最突出的如2000年6月国务院下发的《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此外,技改贴息、退税、出口商品贴息、便捷通关等均有利于扩大IT出口,加快了企业资金周转率,降低了出口成本,提高了企业积极性。入世后部分进口产品税收下调,也有利于以加工贸易方式为主的IT产品降低零部件进口成本。
日本在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下,于2000年11月出台《IT基本战略》和《IT基本法》,期待通过IT投资带动其他产业,成为振兴经济的一个突破口。2000年日本IT投资额12.5万亿日元,占全世界16.8%。此后逐年回落,今年预计为11.97万亿日元。由于日本企业实力不如以往,进行IT投资时要求尽量压缩成本,促使供货商积极从中国进口软硬件产品。
(二)我IT产业发展迅速
我国IT产业研发、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显著提高,现已拥有多家名牌IT企业,手机、个人电脑、电脑配件等不少产品占据了国内市场份额前列,并走向海外市场。我国IT业的蓬勃发展为对日IT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IT企业实力增强、IT市场空前活跃吸引众多日本同行寻求对华合作。日本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表示,目前该会78%的会员企业有规模不等的在华生产或订货。IT产业已成为日本对华转移生产的代表性行业之一。已投资企业获得良好利益,带动更多企业开始考虑在华生产。
(三)日本市场看好
日本作为IT大国,各类IT成品和零部件进口需求庞大,且是世界最大软件外包发包国,海外发包规模则居世界第二。据日经BP社调查,日本向海外软件发包每年均有数百亿日元。83%的第一承包方系统供应商公司将向海外发包作为固定的经营模式。
日本软件市场规模巨大,需求旺盛,然而其本国软件业发展相对滞后,客观上使得对日软件出口的门槛相对较低,主要体现在:1、我国软件企业不必面对日本最终客户,商务难度低;2、日本对外发包多为软件开发的模块层次,对开发技能、文档说明的要求并不高,管理难度较低,维护也相对简单;3、法律系统差异、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不如其他国家敏感。
(四)中国人材优势
日本IT人才素质居世界前列,在硬件制造业方面,拥有众多世界知名企业。但软件企业和人才总体短缺,市场供不应求,准入较好,为我国承揽对日软件开发业务提供了机遇。我国IT人才队伍不断壮大。高校早已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信息、电子类专业体系,近年又涌现出一些IT类专门院校。以软件为例,全国现已有软件专门学院30多所,到2005年将有3万名受过专门训练的软件技术人员毕业,预计其中约半数人员将从事软件产业。我国一个软件开发人员的平均成本是每月3000至5000美元,而印度是8000至10000美元,美国约需10000至15000美元。中国人力成本对日本软件用户和发包商具有很大吸引力。
四、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
我国IT产品对日出口量虽大,但日本市场上中国自主知识产权、自有品牌的软、硬件仍不多见。我对日出口硬件多为日商在华加工返销或OEM生产。软件方面,虽已有瑞星、方正、东方快车等名牌登陆日本,但尚处于市场开拓初期,市场份额还不高。占主要地位的仍是软件外包业务,其贸易方式和制造业的加工贸易较为类似,存在的问题也有共通之处。
日本对华软件外包相当部分为技术含量低、劳动力密集度高、在日本或其他国家不易找到接包者的工序,如程序录入、单体测试等,创意、设计等智力密集型工序仍多掌握在日本企业或美、印等外国企业手中,这一业务模式使我国企业获得附加价值有限。
日本企业在华生产IT类产品主要看中低成本,必然希望尽量抑制返销价格。长此以往,不仅会压缩我国获得的附加价值,而且易形成单纯的数量扩张,出口量增加与出口额扩大不成比例,降低出口效益。从长远看,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培育能够驰骋日本市场的我国名牌产品势在必行。
(二)我IT企业各方面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我国IT产品国内市场份额仍较低,开拓国际市场也较为滞后。例如电脑、手机、通信器材、软件等市场虽不乏知名品牌,但外国品牌仍占主要地位。在日本市场我国名牌IT产品更不多见。业内人士认为,目前我国软件开发商良莠不齐,数量、质量均有待进一步提高,需要更多真正具有独创能力,能够在智力密集型工序参与国际竞争的名牌企业。日本主流软件中还没有中国原创软件,我国软件对日大规模出口,尤其是打自己的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软件企业、人才数量总体上仍显供不应求。从人才质量方面看,缺乏熟悉国际软件项目运作的高级人才,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部分环节成本有时反而高于国际水平。
(三)日本市场的局限性
日本硬件IT产品市场发展水平居世界前列,但软件外包市场门槛低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其软件产业水平与欧美的巨大差距,对华转包部分的技术含量更为缺乏。从长远看我国软件出口如过分依靠日本市场不利于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综上所述,我国IT产品对日出口发展迅速,面临有利的形势,又存在部分制约因素。为使IT产品今后继续发挥对日出口增长点的作用,应扎扎实实促进我国IT产业的发展,进一步鼓励和吸引日本对我国IT领域投资,促进自有品牌产品打入日本市场,进一步扩大对日IT出口。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