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卫生安全形象,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食品是我对日出口传统商品,继机电、纺织品之后位居第三。2002年日本自我进口食品58.47亿美元,占自华进口总额的9.5%。近十年来,我输日食品的商品结构升级迅速,但当前受到卫生检疫问题困扰,步履维艰。食品贸易与我广大农民利益密切关联,致力安全、创新,拓展对日食品出口新天地是我当务之急。
一、当前我食品对日出口现状
(一)日本是我食品出口最大对象国,我为日本第二大食品进口来源国。近年对日出口占我食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保持36%的高水平。我占日本进口食品的13.9%,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按大类商品看,我蔬菜占日本进口约50%,水产、水果约占17%,肉类约占9%。
(二)在华日资企业发挥牵引作用,加工食品占较大比重。1995年以来,随着日本大型超市、餐饮、副食业价格竞争激化,迫使流通业缩减中间环节,压低成本。食品加工企业、商社加大对华投资,“开发进口”返销日本。这使得我输日食品结构逐步转型,与美以耕地密集型的原料产品为主不同,我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食品形成出口优势,已占对日出口额40%以上。
(三)近期受食品卫生问题打压,增长势头受阻。随着对日出口量的扩大,由于我自身原因及日本绿色壁垒阻碍,我食品输日出现缩减征兆。今年上半年我肉类及加工品出口下降15.4%,蔬菜减少1.3%,其中仅冷冻加工蔬菜就下降26.9%。
二、发展食品出口的前景及课题
(一)全球食品安全门槛升高,对我既是考验也是机遇。应善加利用,解决源头隐患,提高我食品卫生管理水平。近年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食品卫生问题席卷全球,食品安全标准升级成为无可回避的世界趋势。尤其日本对此关注近乎草木皆兵。出于防范我食品在日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张,维护其“粮食战略安全”,保护国内农业等复杂心理,日本利用我食品安全管理漏洞做文章,对我构筑绿色壁垒。现其种苗、药残、通关等各环节控制体系已基本完成,并将限制目标由生鲜原料转向我加工食品。随着日本遏制之网逐渐收紧,如何确保市场份额、维护声誉成为我亟待解决课题。
一是加强对原料生产过程监控,理顺整个生产体系。近年来,在输日食品频繁受限的压力下,我加工出口企业的“反药残”意识显著提高,山东等地企业积极引进药残分析设备,企业对产品卫生指标的控制能力已有长足进步。但尽管加工企业、检验检疫部门严把出口关,但由于无法实现对货物100%检查,超标个案仍时有发生,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事实证明,只有加强对处于源头的原料生产过程的监控,才能理顺整个生产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调查(注),我输日加工食品原料来源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加工企业本身设有专门农场;二是与指定农场或农户签约;三是通过中间商随机从农户采购;四是直接从市场采购。前两种方式下,原料生产农户与加工企业一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加工企业指导种植、饲养,并谋求有机种植等,以提高附加值,因此出口企业能较好控制卫生指标。而后两种方式下,原料生产农户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其为降低成本,多采用毒死蜱等低价易买的化肥、农药,极易导致残留超标,是今年我冷冻菠菜出口受阻的罪魁祸首。为根本解决药残问题,必须推动原料采购向前两种契约农业方式转变,并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由出口企业增派专人对签约农户实施指导,要求农户指定专人记录农药、肥料的使用,政府检疫部门加强检查,杜绝超标原料混入加工流程。
二是针对日本加强食品标识制度、生产流程追溯制度的动向应早谋对策。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今年8月决定,2006年底前,对所属农户生产的蔬菜、肉类等农产品实施“身份编码识别制度”。对生产全过程建立档案,记录产地、生产者、化肥及农药使用等详细信息,供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或零售店查询。日本还在探讨建立食品生产流程追溯系统。日本国产食品全面亮出“身份证”已为时不远,进口食品如不跟进将失去消费者信任。我食品企业应未雨绸缪,提高使用农药、抗生素的透明度,使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周期成为可追溯的过程。据了解,我上海高榕公司与日本最大的超市互助组织CGC集团合作,契约种植西兰花。其产品附有日文标签,标明公司名称、经理照片。福建台资企业三峰冷冻面向CGC出口的烤鳗已建立生产流程追溯系统,按照商品编号即可查询产地、加工厂,顾客反响颇佳。
(二)对日食品贸易潜力巨大,提高附加值,发展加工、保鲜应是拓展日本市场大方向。一是从我输日食品发展历史和日本市场趋势看,放弃数量扩张转而谋求附加值已势在必行。20世纪60-80年代前期我对日出口以粮食、植物油为主,80年代后期开始,肉类及加工品、蔬菜及加工品迅速增长,占据主要地位。如鸡肉产品整体1990-2001年增加2.4倍。其中,烧烤用鸡肉串等加工品则增长21倍,约占日本总进口量60%。这与同期日本食品进口形态从原料型向加工型转移的过程相契合。日本粮食自给率仅40%,很难完全摆脱对进口的依赖。长远看,其对自华进口食品的倚重将有所提高。但据专家预测,2006年日本人口达到高峰后回落,加之通货紧缩影响,食品需求总规模缩减,对日出口数量难以继续扩张。面对未来日本稳定、成熟的市场,我应有清醒认识,制止一哄而上、低价竞销,加快提升质量和附加值。
二是密切跟踪日本用户战略取向,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多种合作模式是我加工、保鲜食品未来出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食品加工企业对华投资增长,带动我对日食品加工水平迅速提升。特别是山东、上海周边地区,日资投资早、加工工序齐备、基础设施完善,发展加工食品竞争力极强。据了解,日本最大超市大荣公司等食品需求大户已将自华开发进口主体定位在精加工食品上,而牛肉、炸薯条、可乐等量产品则从美国、加拿大采购。大荣每年自华开发进口新商品30亿日元(按进口价格)。其中直接进口5亿日元、通过天大(原天津大荣)进口5亿日元、通过其他商社或厂家OEM进口20亿日元。
由于我沿海地区食品加工设备好,后处理能力强,当前除将我国自产原料加工出口外,还存在第二种模式,即进口第三国原料加工后输日。如CGC、大荣进口油炸鳕鱼子、长脚蟹、金枪鱼就是由俄罗斯渔船在白领海等捕捞,送我山东半岛切割加工、保鲜处理后出口日本。
(三)培育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因应日本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新商品。日本食品市场需求变化剧烈。据大商社兼松分析,战后至今日本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经历了追求“数量稳定”、“美味”、“健康、功能性”和“安心、安全”等四个阶段。在2、3年前开始的追求安全风潮影响下,仅具备价格优势,却无法保障安全的食品已不被日本市场接受。相反强调使用非转基因原料、有机农产品原料、减农药种植的“安全性食品”,或添加植物纤维、维生素、铁质等附加功能的原料制成的“健康食品”,减油、减盐、无糖的“老龄食品”因与流行契合而大受欢迎。上述产品虽有相当部分由日方委托我企业生产,然而其产品构思、包装创意则几乎全部由日方包办。据大荣透露,其在华还未发现直接可用的成品,说明我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与日方要求尚有距离。
今后我出口企业应避免过分依赖“开发进口”模式,通过在日设点、与日方进口商联合开发、派遣人员赴日培训等方式,逐步提高自身把握日本市场、应对需求变化的能力。抓住日本市场老龄化、健康自然、安心安全等流行趋势,自主开发新产品,向日本客户提案,努力向开发型企业转轨。近年日本出现亚洲食品热潮,米粉、面类及麻婆豆腐等食谱配套食品市场迅速扩大,中国黑醋保健效果得到宣传,市价高于日本醋,并出现胶囊等系列产品。这都为我企业在日一展身手提供了机遇。
附表1:我国食品出口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出口额 份额
1997 1999 2000 2001 1997 1999 2000 2001
合计 144.4 128.5 148.5 154.5 100.0 100.0 100.0 100.0
日本 46.3 46.8 53.5 56.5 32.0 36.4 36.1 36.6
香港 27.4 18.1 18.8 18.8 19.0 14.1 12.7 12.1
欧盟 13.4 13.8 15.6 17.2 9.3 10.8 10.5 11.1
韩国 12.4 9.4 15.5 15.6 8.6 7.3 10.4 10.1
美国 8.1 8.9 11.5 12.0 5.6 7.0 7.7 7.8
出处:月刊《中国海关统计》
附表2:日本自我国进口食品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进口总额 日本食品进口总额 同比 我占份额
食品总额 同比 占份额
2000 553.03 58.93 12.3 10.7 462.50 4.8 12.7
2001 581.05 59.49 1.0 10.2 433.94 -6.2 13.7
2002 616.92 58.47 -1.7 9.5 421.05 -3.0 13.9
2003/1-7 410.15 34.45 0.9 8.4 250.98 5.0 13.7
出处:日本贸易振兴会
附表3:日本自我国进口大类食品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肉类 水产 水果 蔬菜
份额 份额 份额 份额
2000 7.68 13.0 23.96 40.7 5.12 8.7 15.18 25.8
2001 7.73 13.0 22.40 37.7 5.05 8.5 16.07 27.0
2002 7.35 12.6 23.65 40.4 4.65 8.0 14.14 24.2
2003/1-7 3.64 10.6 14.09 40.9 2.39 6.9 8.21 23.8
出处:日本贸易振兴会
注:出自《日中经协月刊》2002.11阮蔚《对华食品开发进口的现状与课题》
一、当前我食品对日出口现状
(一)日本是我食品出口最大对象国,我为日本第二大食品进口来源国。近年对日出口占我食品出口总额的比例保持36%的高水平。我占日本进口食品的13.9%,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按大类商品看,我蔬菜占日本进口约50%,水产、水果约占17%,肉类约占9%。
(二)在华日资企业发挥牵引作用,加工食品占较大比重。1995年以来,随着日本大型超市、餐饮、副食业价格竞争激化,迫使流通业缩减中间环节,压低成本。食品加工企业、商社加大对华投资,“开发进口”返销日本。这使得我输日食品结构逐步转型,与美以耕地密集型的原料产品为主不同,我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食品形成出口优势,已占对日出口额40%以上。
(三)近期受食品卫生问题打压,增长势头受阻。随着对日出口量的扩大,由于我自身原因及日本绿色壁垒阻碍,我食品输日出现缩减征兆。今年上半年我肉类及加工品出口下降15.4%,蔬菜减少1.3%,其中仅冷冻加工蔬菜就下降26.9%。
二、发展食品出口的前景及课题
(一)全球食品安全门槛升高,对我既是考验也是机遇。应善加利用,解决源头隐患,提高我食品卫生管理水平。近年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等食品卫生问题席卷全球,食品安全标准升级成为无可回避的世界趋势。尤其日本对此关注近乎草木皆兵。出于防范我食品在日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张,维护其“粮食战略安全”,保护国内农业等复杂心理,日本利用我食品安全管理漏洞做文章,对我构筑绿色壁垒。现其种苗、药残、通关等各环节控制体系已基本完成,并将限制目标由生鲜原料转向我加工食品。随着日本遏制之网逐渐收紧,如何确保市场份额、维护声誉成为我亟待解决课题。
一是加强对原料生产过程监控,理顺整个生产体系。近年来,在输日食品频繁受限的压力下,我加工出口企业的“反药残”意识显著提高,山东等地企业积极引进药残分析设备,企业对产品卫生指标的控制能力已有长足进步。但尽管加工企业、检验检疫部门严把出口关,但由于无法实现对货物100%检查,超标个案仍时有发生,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局面。事实证明,只有加强对处于源头的原料生产过程的监控,才能理顺整个生产体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据调查(注),我输日加工食品原料来源主要有四种方式。一是加工企业本身设有专门农场;二是与指定农场或农户签约;三是通过中间商随机从农户采购;四是直接从市场采购。前两种方式下,原料生产农户与加工企业一般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由加工企业指导种植、饲养,并谋求有机种植等,以提高附加值,因此出口企业能较好控制卫生指标。而后两种方式下,原料生产农户基本处于失控状态,其为降低成本,多采用毒死蜱等低价易买的化肥、农药,极易导致残留超标,是今年我冷冻菠菜出口受阻的罪魁祸首。为根本解决药残问题,必须推动原料采购向前两种契约农业方式转变,并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控。由出口企业增派专人对签约农户实施指导,要求农户指定专人记录农药、肥料的使用,政府检疫部门加强检查,杜绝超标原料混入加工流程。
二是针对日本加强食品标识制度、生产流程追溯制度的动向应早谋对策。日本全国农业协同组合中央会今年8月决定,2006年底前,对所属农户生产的蔬菜、肉类等农产品实施“身份编码识别制度”。对生产全过程建立档案,记录产地、生产者、化肥及农药使用等详细信息,供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或零售店查询。日本还在探讨建立食品生产流程追溯系统。日本国产食品全面亮出“身份证”已为时不远,进口食品如不跟进将失去消费者信任。我食品企业应未雨绸缪,提高使用农药、抗生素的透明度,使从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周期成为可追溯的过程。据了解,我上海高榕公司与日本最大的超市互助组织CGC集团合作,契约种植西兰花。其产品附有日文标签,标明公司名称、经理照片。福建台资企业三峰冷冻面向CGC出口的烤鳗已建立生产流程追溯系统,按照商品编号即可查询产地、加工厂,顾客反响颇佳。
(二)对日食品贸易潜力巨大,提高附加值,发展加工、保鲜应是拓展日本市场大方向。一是从我输日食品发展历史和日本市场趋势看,放弃数量扩张转而谋求附加值已势在必行。20世纪60-80年代前期我对日出口以粮食、植物油为主,80年代后期开始,肉类及加工品、蔬菜及加工品迅速增长,占据主要地位。如鸡肉产品整体1990-2001年增加2.4倍。其中,烧烤用鸡肉串等加工品则增长21倍,约占日本总进口量60%。这与同期日本食品进口形态从原料型向加工型转移的过程相契合。日本粮食自给率仅40%,很难完全摆脱对进口的依赖。长远看,其对自华进口食品的倚重将有所提高。但据专家预测,2006年日本人口达到高峰后回落,加之通货紧缩影响,食品需求总规模缩减,对日出口数量难以继续扩张。面对未来日本稳定、成熟的市场,我应有清醒认识,制止一哄而上、低价竞销,加快提升质量和附加值。
二是密切跟踪日本用户战略取向,努力提高技术水平,发展多种合作模式是我加工、保鲜食品未来出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食品加工企业对华投资增长,带动我对日食品加工水平迅速提升。特别是山东、上海周边地区,日资投资早、加工工序齐备、基础设施完善,发展加工食品竞争力极强。据了解,日本最大超市大荣公司等食品需求大户已将自华开发进口主体定位在精加工食品上,而牛肉、炸薯条、可乐等量产品则从美国、加拿大采购。大荣每年自华开发进口新商品30亿日元(按进口价格)。其中直接进口5亿日元、通过天大(原天津大荣)进口5亿日元、通过其他商社或厂家OEM进口20亿日元。
由于我沿海地区食品加工设备好,后处理能力强,当前除将我国自产原料加工出口外,还存在第二种模式,即进口第三国原料加工后输日。如CGC、大荣进口油炸鳕鱼子、长脚蟹、金枪鱼就是由俄罗斯渔船在白领海等捕捞,送我山东半岛切割加工、保鲜处理后出口日本。
(三)培育我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因应日本市场需求变化开发新商品。日本食品市场需求变化剧烈。据大商社兼松分析,战后至今日本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经历了追求“数量稳定”、“美味”、“健康、功能性”和“安心、安全”等四个阶段。在2、3年前开始的追求安全风潮影响下,仅具备价格优势,却无法保障安全的食品已不被日本市场接受。相反强调使用非转基因原料、有机农产品原料、减农药种植的“安全性食品”,或添加植物纤维、维生素、铁质等附加功能的原料制成的“健康食品”,减油、减盐、无糖的“老龄食品”因与流行契合而大受欢迎。上述产品虽有相当部分由日方委托我企业生产,然而其产品构思、包装创意则几乎全部由日方包办。据大荣透露,其在华还未发现直接可用的成品,说明我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与日方要求尚有距离。
今后我出口企业应避免过分依赖“开发进口”模式,通过在日设点、与日方进口商联合开发、派遣人员赴日培训等方式,逐步提高自身把握日本市场、应对需求变化的能力。抓住日本市场老龄化、健康自然、安心安全等流行趋势,自主开发新产品,向日本客户提案,努力向开发型企业转轨。近年日本出现亚洲食品热潮,米粉、面类及麻婆豆腐等食谱配套食品市场迅速扩大,中国黑醋保健效果得到宣传,市价高于日本醋,并出现胶囊等系列产品。这都为我企业在日一展身手提供了机遇。
附表1:我国食品出口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出口额 份额
1997 1999 2000 2001 1997 1999 2000 2001
合计 144.4 128.5 148.5 154.5 100.0 100.0 100.0 100.0
日本 46.3 46.8 53.5 56.5 32.0 36.4 36.1 36.6
香港 27.4 18.1 18.8 18.8 19.0 14.1 12.7 12.1
欧盟 13.4 13.8 15.6 17.2 9.3 10.8 10.5 11.1
韩国 12.4 9.4 15.5 15.6 8.6 7.3 10.4 10.1
美国 8.1 8.9 11.5 12.0 5.6 7.0 7.7 7.8
出处:月刊《中国海关统计》
附表2:日本自我国进口食品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进口总额 日本食品进口总额 同比 我占份额
食品总额 同比 占份额
2000 553.03 58.93 12.3 10.7 462.50 4.8 12.7
2001 581.05 59.49 1.0 10.2 433.94 -6.2 13.7
2002 616.92 58.47 -1.7 9.5 421.05 -3.0 13.9
2003/1-7 410.15 34.45 0.9 8.4 250.98 5.0 13.7
出处:日本贸易振兴会
附表3:日本自我国进口大类食品统计表
(单位:亿美元、%)
肉类 水产 水果 蔬菜
份额 份额 份额 份额
2000 7.68 13.0 23.96 40.7 5.12 8.7 15.18 25.8
2001 7.73 13.0 22.40 37.7 5.05 8.5 16.07 27.0
2002 7.35 12.6 23.65 40.4 4.65 8.0 14.14 24.2
2003/1-7 3.64 10.6 14.09 40.9 2.39 6.9 8.21 23.8
出处:日本贸易振兴会
注:出自《日中经协月刊》2002.11阮蔚《对华食品开发进口的现状与课题》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