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动新商品开发 拓展对日出口新天地
在中日贸易额突破千亿美元的今天,发掘出口新增长点、谋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中日贸易面临的紧迫课题。多年探索启示我们,除了纵向深度开发、提升档次外,日本市场众多领域还存在横向拓展、广度开发的潜力。只要因应市场需求变化,突破传统束缚,打破思维定势,就有望培育对日出口的新生力量。新商品开发将是新形势下我扩大对日出口的又一重要途径,大有可为。
一、对日新商品开发成果显著
(一)开发成功品种逐渐增多。农产品、食品方面,1988年以来,两国企业从无到有,先后成功开发活肉牛、饲料稻草、乌龙茶、鲜哈密瓜、鲜荔枝、鲜猕猴桃、剥壳板栗等多种新商品对日出口。1999年起,我着力推动花卉扩大出口,建立有效贸易渠道,出口增长效果初步显现。工业产品方面,海尔的空调器、格兰仕的微波炉、科龙的冰淇淋机相继打入日本市场,我机电产品对日出口领域不断扩展。
(二)对出口增长做出实际贡献。仅饲料稻草一项,开发成功后第一个完整年度——2000年即实现对日出口27.3万吨,出口额达56.9亿日元。花卉出口额去年达32.5亿日元,比1997年增长10.6亿日元。日本科龙公司(科龙集团日本法人)开发的新型冰淇淋机2000年实现出口5000台,2001年扩大到2万台。
(三)带动国内地方产区、行业发展。开发新商品往往能带活国内一个地方产区,甚至一个行业。辽宁稻草出口带动24家企业组成稳定的对日出口集群,变废为宝。目前,辽宁已计划将稻草发展成为年出口额1亿美元的大商品。剥壳板栗开发成功后,主产地河北唐山建立加工厂,由于剥壳工序完全采用手工,平均每个工厂可解决300人就业。
二、行之有效的开发经验值得借鉴
(一)随机应变,依托新技术紧跟消费风潮是新商品诞生的催化剂。“天津甘栗”(带皮糖炒栗子)是我在日传统名牌食品,市场份额稳定。但近年来消费最为活跃的青年人追求时尚,对代表传统饮食习惯的“天津甘栗”失去兴趣,导致我板栗出口连年下降。面对严峻形势,1998年两国食品企业联合开发出剥壳板栗,采取速冻包装、加氮小包装等两种先进处理方式对日出口。该产品的诞生引发连锁效益,不仅免去板栗剥壳的麻烦、便于携带、可长期保存(常温下保质期8个月),而且在日流通渠道突破以往仅限于特定“甘栗”加工业者这一狭窄范围,开始被超市、车站零售连锁店广为接受,逐渐掀起流行风潮。至2000年日本市场涌现20种剥壳板栗产品,销售额达到86亿日元。
(二)取长补短,加强技术及信息交流是开发新商品的动力源泉。日本市场、消费者有很多独特需求和价值取向,敏锐捕捉细微动态,引进受欢迎的技术、品种,与我优势结合,往往能培育出契合日本市场的新商品。据我调查,占日本进口樱桃市场首位的美国樱桃就是通过品种交流,将日本品种引进美国,为减少远距运输途中受损,改良品种,加厚果皮,最终使口味、品质都为日本消费者接受。日本科龙雇佣日本电器企业有经验的退休设计人员,严密关注日本市场技术信息。1999年公司获悉,日本现有冰淇淋机需定期对整机进行卫生检疫,如能设计单独的灌杯装置加装在整机上,就只需对加装部分检疫,提高生产效率。日本科龙迅速拿出全新设计方案,发回国内总部投产,8个月内新产品问世。由于瞄准日本市场需求缺口,产品在日十分畅销。
(三)见缝插针,注意规避摩擦是正确选择开发商品的前提。一是由于与日本已有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竞争的阻力较大,因而寻找日本国内不生产、与日本产品不构成冲突的商品推动开发,往往事半功倍。开发我哈密瓜、乌龙茶对日出口,在品种问题上未受到大的阻碍。二是对于日本已有农产品,可充分利用我国土广大的地理优势,与日本产品错开上市期,或采取反季节销售。美国加州产樱桃在日最早上市期为5月中旬,而日本主产地山形县“佐藤锦” 6月中旬以后上市。“时间差”不但使其避免与日本产品撞车,而且其先于日本产品上市,争取了较大的先期利润。
(四)里应外合,调动双方积极性是推动开发的体制保证。我企业与日本贸易团体及进口、零售企业组成联合体合作开发,被证明是有效而成功的模式。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十几年来与我企业、政府积极配合,介绍情况、传递信息、沟通协调,为我稻草、活牛、花卉等打破限制,扩大出口发挥重要作用。该协会至今仍设有分商品的企业协调机制,如日本中国甘栗输入协议会、中国稻草输入促进协议会等,做法值得我研究借鉴。
(五)借鸡下蛋,利用日本媒体扩大宣传是提高知名度捷径。中国商品的文化底蕴是开拓日本市场的无形资产。我旅日华侨企业丸成商事80年代就曾说服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官方电视台NHK(相当于我中央台)赴我福建省采访风土民情,借此宣传福建茶文化。2001年,在另一华侨企业新光贸易配合下,NHK又播出长达3个月总计12次的特辑“中国茶的乐趣”。这些看似非商业的宣传却收到奇效,使我乌龙茶在日知名度迅速提高。
三、应注意的问题和教训
(一)卫生检疫问题成为我产品开发日本市场的“拦路虎”。特别是农产品、食品出口屡屡因此受阻。除加强我自身生产、出口过程中的药残监控外,我检疫部门对日加大交涉力度,防止日方借检疫之名,行绿色壁垒之实也已势在必行。我活肉牛输日1988年解禁之初出口较为顺利,1991年一度达518头。但此后因日方检疫趋严,肉牛不但要接受漫长、烦琐的隔离检疫,且须支付高额检疫费用,增加成本,致使1995年出口降至10头,此后实质上被迫终止。2000年日本口蹄疫爆发后,日方借机停止了我活肉牛对日出口。
(二)开发成功后的后期维护、管理至关重要。2001年我输日饲料稻草被日方检出二化螟幼虫,导致出口中断半年之久。其原因竟是由于某企业为降低成本,利用双方检疫官员巡回检疫间歇,擅自调低熏蒸设备温度,使稻草未经达标温度(80度以上)熏蒸就直接出口。这一恶意违规行为险些使我多年开发努力付诸东流,同时也暴露出我产地出口管理机制尚存在问题。
(三)国内市场经营秩序间接左右出口商品命运。一是一哄而上,低价竞销是毁掉优势商品的“杀手”。我输日生丝、水煮笋等产品打入日本市场之初曾占有优势份额,价格水平较高。但随着市场放开,新加入企业压价争夺市场,致使价格迅速下跌。二是非法产品渗入出口渠道,给我出口管理提出新课题。2002年2月起,日本市场接连发生因食用个人在华购买广东产“御芝堂减肥胶囊”、“纤之素胶囊”等引起肝脏功能障碍的事件,对我产品整体形象造成恶劣影响。此类非传统渠道出口现象说明,国内市场“打假”工作的质量也间接影响国际市场我产品的声誉。我必须高度重视整顿国内市场秩序,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看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一、对日新商品开发成果显著
(一)开发成功品种逐渐增多。农产品、食品方面,1988年以来,两国企业从无到有,先后成功开发活肉牛、饲料稻草、乌龙茶、鲜哈密瓜、鲜荔枝、鲜猕猴桃、剥壳板栗等多种新商品对日出口。1999年起,我着力推动花卉扩大出口,建立有效贸易渠道,出口增长效果初步显现。工业产品方面,海尔的空调器、格兰仕的微波炉、科龙的冰淇淋机相继打入日本市场,我机电产品对日出口领域不断扩展。
(二)对出口增长做出实际贡献。仅饲料稻草一项,开发成功后第一个完整年度——2000年即实现对日出口27.3万吨,出口额达56.9亿日元。花卉出口额去年达32.5亿日元,比1997年增长10.6亿日元。日本科龙公司(科龙集团日本法人)开发的新型冰淇淋机2000年实现出口5000台,2001年扩大到2万台。
(三)带动国内地方产区、行业发展。开发新商品往往能带活国内一个地方产区,甚至一个行业。辽宁稻草出口带动24家企业组成稳定的对日出口集群,变废为宝。目前,辽宁已计划将稻草发展成为年出口额1亿美元的大商品。剥壳板栗开发成功后,主产地河北唐山建立加工厂,由于剥壳工序完全采用手工,平均每个工厂可解决300人就业。
二、行之有效的开发经验值得借鉴
(一)随机应变,依托新技术紧跟消费风潮是新商品诞生的催化剂。“天津甘栗”(带皮糖炒栗子)是我在日传统名牌食品,市场份额稳定。但近年来消费最为活跃的青年人追求时尚,对代表传统饮食习惯的“天津甘栗”失去兴趣,导致我板栗出口连年下降。面对严峻形势,1998年两国食品企业联合开发出剥壳板栗,采取速冻包装、加氮小包装等两种先进处理方式对日出口。该产品的诞生引发连锁效益,不仅免去板栗剥壳的麻烦、便于携带、可长期保存(常温下保质期8个月),而且在日流通渠道突破以往仅限于特定“甘栗”加工业者这一狭窄范围,开始被超市、车站零售连锁店广为接受,逐渐掀起流行风潮。至2000年日本市场涌现20种剥壳板栗产品,销售额达到86亿日元。
(二)取长补短,加强技术及信息交流是开发新商品的动力源泉。日本市场、消费者有很多独特需求和价值取向,敏锐捕捉细微动态,引进受欢迎的技术、品种,与我优势结合,往往能培育出契合日本市场的新商品。据我调查,占日本进口樱桃市场首位的美国樱桃就是通过品种交流,将日本品种引进美国,为减少远距运输途中受损,改良品种,加厚果皮,最终使口味、品质都为日本消费者接受。日本科龙雇佣日本电器企业有经验的退休设计人员,严密关注日本市场技术信息。1999年公司获悉,日本现有冰淇淋机需定期对整机进行卫生检疫,如能设计单独的灌杯装置加装在整机上,就只需对加装部分检疫,提高生产效率。日本科龙迅速拿出全新设计方案,发回国内总部投产,8个月内新产品问世。由于瞄准日本市场需求缺口,产品在日十分畅销。
(三)见缝插针,注意规避摩擦是正确选择开发商品的前提。一是由于与日本已有产品,特别是农产品竞争的阻力较大,因而寻找日本国内不生产、与日本产品不构成冲突的商品推动开发,往往事半功倍。开发我哈密瓜、乌龙茶对日出口,在品种问题上未受到大的阻碍。二是对于日本已有农产品,可充分利用我国土广大的地理优势,与日本产品错开上市期,或采取反季节销售。美国加州产樱桃在日最早上市期为5月中旬,而日本主产地山形县“佐藤锦” 6月中旬以后上市。“时间差”不但使其避免与日本产品撞车,而且其先于日本产品上市,争取了较大的先期利润。
(四)里应外合,调动双方积极性是推动开发的体制保证。我企业与日本贸易团体及进口、零售企业组成联合体合作开发,被证明是有效而成功的模式。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协会十几年来与我企业、政府积极配合,介绍情况、传递信息、沟通协调,为我稻草、活牛、花卉等打破限制,扩大出口发挥重要作用。该协会至今仍设有分商品的企业协调机制,如日本中国甘栗输入协议会、中国稻草输入促进协议会等,做法值得我研究借鉴。
(五)借鸡下蛋,利用日本媒体扩大宣传是提高知名度捷径。中国商品的文化底蕴是开拓日本市场的无形资产。我旅日华侨企业丸成商事80年代就曾说服日本最具影响力的官方电视台NHK(相当于我中央台)赴我福建省采访风土民情,借此宣传福建茶文化。2001年,在另一华侨企业新光贸易配合下,NHK又播出长达3个月总计12次的特辑“中国茶的乐趣”。这些看似非商业的宣传却收到奇效,使我乌龙茶在日知名度迅速提高。
三、应注意的问题和教训
(一)卫生检疫问题成为我产品开发日本市场的“拦路虎”。特别是农产品、食品出口屡屡因此受阻。除加强我自身生产、出口过程中的药残监控外,我检疫部门对日加大交涉力度,防止日方借检疫之名,行绿色壁垒之实也已势在必行。我活肉牛输日1988年解禁之初出口较为顺利,1991年一度达518头。但此后因日方检疫趋严,肉牛不但要接受漫长、烦琐的隔离检疫,且须支付高额检疫费用,增加成本,致使1995年出口降至10头,此后实质上被迫终止。2000年日本口蹄疫爆发后,日方借机停止了我活肉牛对日出口。
(二)开发成功后的后期维护、管理至关重要。2001年我输日饲料稻草被日方检出二化螟幼虫,导致出口中断半年之久。其原因竟是由于某企业为降低成本,利用双方检疫官员巡回检疫间歇,擅自调低熏蒸设备温度,使稻草未经达标温度(80度以上)熏蒸就直接出口。这一恶意违规行为险些使我多年开发努力付诸东流,同时也暴露出我产地出口管理机制尚存在问题。
(三)国内市场经营秩序间接左右出口商品命运。一是一哄而上,低价竞销是毁掉优势商品的“杀手”。我输日生丝、水煮笋等产品打入日本市场之初曾占有优势份额,价格水平较高。但随着市场放开,新加入企业压价争夺市场,致使价格迅速下跌。二是非法产品渗入出口渠道,给我出口管理提出新课题。2002年2月起,日本市场接连发生因食用个人在华购买广东产“御芝堂减肥胶囊”、“纤之素胶囊”等引起肝脏功能障碍的事件,对我产品整体形象造成恶劣影响。此类非传统渠道出口现象说明,国内市场“打假”工作的质量也间接影响国际市场我产品的声誉。我必须高度重视整顿国内市场秩序,把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看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