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开始成为日本招商的对象
去年以来日本赴华招商频频升温。2001年大阪宣布对中国的招商引资活动正式开始后,2002年连续两次在上海举办招商说明会。主要为日本中小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地方经济团体和友好团体也纷纷把对中国的招商引资列为其重要工作内容。今年3月底,UFJ银行等四家企业与上海市工业对外交流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由UFJ银行等推荐机械、电子、生物工程、环保等领域的日本中小企业与中国企业进行资金和项目合作,力争在2003年内促成6亿美元的项目合作。大阪、新泻等地的经济团体与我处交流时,纷纷表示欢迎中国企业到当地开设商业服务业企业。2002年10月,北海道商工会议所首次派团参加了广交会,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现状和企业的实力令其深受震撼,强烈希望中国IT、机电企业到北海道设立企业。
中国开始成为日本招商对象的主要原因是:
(一)日本经济结构改革进展迟缓,宏观经济的颓势未见扭转,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日本有意借助中国的“活力”,摆脱经济低迷。
股市动荡,处理不良债权进展不畅。2003年3月底,日本7大银行最终赤字达4万亿日元。国债发行额突破了小泉内阁原先承诺的30万亿日元框架。
受伊拉克战争影响,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日本企业普遍对日本经济前景表示悲观。失业率依然保持5.2%较高水准,就业不稳定和收入减少导致个人消费下降。
宏观经济环境欠佳导致融资困难,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急需借助外部资金摆脱困境。日本银行公布的3月份日本制造业大企业的业况判断指数(企业对经济景气判断)为-10,为近5次调查来首次指数恶化。尽管制造业大企业2003年度设备投资同比增加2.9%,但对经济景气动向敏感的中小企业的设备投资同比减少11.2%,连续3年下降。随着大企业加快将生产向海外转移,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出现产业空洞化。依靠大企业的下承包业务及自身的技术专利和生产诀窍生存的日本中小企业因资金匮乏而处境艰难。
(二)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与日资大规模的海外转移形成较大反差,日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不平衡,舆论呼吁日本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引资。
1991-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年均增长3.1%,净资产年均增长13.9%,均高于同期日本GDP增幅。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达到2.9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DP的75%;海外净资产1.5万亿美元,超过我国GDP总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至2000年全球累计外资投资额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0.3%。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2.8%、英国为33%、法国为18.7%、德国为22.4%,而日本仅为1.3%。2000年日本GDP为513万亿日元,外资直接投资额为1万亿日元,仅占当年日本GDP的0.2%。无论从哪项指标看,外资在日本经济中所占比率都是极低的。在日本综合国际竞争力已下降到第30位,2001年日本的研究开发能力下降到全球第14位的今天,日本政府和经济界的决策层认识到:海外资本将是日本经济走向复苏的一个可借助的重要手段。
(三)地方经济不振,债务余额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对借助外力搞活经济的期望值高。
2001财年底日本地方财政债务余额为130万8784亿日元,同比增长2.2%。包括地方债在内地方团体的借款余额高达187万7315亿日元,同比增长3.5%。由于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地方银行不良债权的总额近11万4000亿日元。日本地方财政实际处于破产状态,地方经济陷入困境,地方政府希望借助外资给经济带来活力。
(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日本的吸引力增强。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对日本朝野震动极大。近期日本主流媒体大量介绍我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不少篇幅对我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中国“世界工厂”的形象在日本已树立起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日本应寻求与中国“共存共荣”之路。走不出去的日本中小企业希望寻找可以带资的中国伙伴进行合作。
相对而言目前是以低成本进入日本市场的好时机。主要有利因素是:
(一)多年来,日本一直对外资持消极态度。目前日本社会从上到下对引进外资的态度有所改变。不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亲任“对日投资会议”议长,明确表示不应把外资视为威胁而拒绝引进外资,应制定有吸引力的外资政策,使日本成为具有魅力的投资国。地方政府和经济团体对吸引外资也有较高积极性。
(二)长期以来,外国企业对日投资受限较多,日本高昂的地价、人力成本和法人税导致企业经营成本较高,日本流通领域和消费者的封闭性也令外资企业难以建立销售网络,获利艰难。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公示地价连续12年下降。 2003年1月日本全国公示地价平均下降6.4%,其中住宅用地下降5.8%,商业用地下降8%。为偿还银行贷款,房地产企业加快低价抛售积压不动产,地方城市地价全面下滑。据报道,日本6大城市商业用地价格如果以1990年的时价为100的话,目前已降至15。我企业可以相对低的成本进入日本市场。
(三)中国大企业和民营企业成长迅速,已具备与日本企业进行包括资本合作在内的合作条件。根据日本《促进进口和对日投资法》,对投资于日本政府允许进入的制造业、批发业、零售流通业、服务业等151个行业、出资比率超过1/3的外国投资者,日本政府提供优惠税制和债务担保。外资企业成立5年内所欠税款可延长到7年缴纳。日本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有一定金额以上的商品和劳务交易时,经当地政府确认,可获得信用保证协会的信用担保,获得2.35亿日元以内的贷款额度。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可向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日本产业结构、利用日本企业经营资源的外资企业提供低息融资。我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时可充分利用这些政策。
日本对华招商尚处于初级阶段,日本地方政府虽热情很高,但缺乏经验。目前,日本政府尚未拿出对中国企业的招商政策,地方政府拿到中国的招商条例也多为先前针对欧美企业制定的。其次,针对不同的国家,日本招商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对欧美国家日本重点吸引的是IT通讯业等技术开发为主的投资金额较大的项目,投资地区主要引向大阪等地的科技园区。对中国企业日方着重推介的是一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我国企业对日投资时除考虑经营成本,还应对投资环境、投资行业等进行综合考量,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本社会要彻底改变对外国人和外资企业的警戒和排斥观念尚需时日。
(二)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不能享受减免法人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目前,日本法人实际税率约为41%,大大高于欧洲的35%,韩国的30%和台湾的25% 。在劳动力价格方面,日本普通工人的月收入相当于中国的18-43倍,韩国的3倍、香港特区的2-4倍,新加坡的3-5倍、泰国的10-19倍。高昂的投资成本仍是我企业进入日本的障碍之一。中资企业还应对拟收购的企业和商品品牌进行慎重调查和评估,找准切入点和企业定位,以利在日长期发展。
(三)外资对日本企业的并购不具普遍性,长期以来一直以欧美企业为主。企业文化的差异有可能导致日本企业职工对外来并购者产生抵触情绪,成为并购壁垒。(四)日本国内消费市场对外资具有较大吸引力,日本服务业劳动者对工资要求相对较低使得外资企业得以将本企业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有效地与日本的人力资源相结合。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四分之一的外资投资于日本的制造业,四分之三的外资投资于日本的服务业。除制造业中小企业外,日本服务业可作为我企业投资行业取向之一。此外,目前中资企业申办赴日签证和在日工作签证较为复杂,等待时间长。投资日本还需对签证等细节予以考虑。
中国开始成为日本招商对象的主要原因是:
(一)日本经济结构改革进展迟缓,宏观经济的颓势未见扭转,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形成鲜明对照,日本有意借助中国的“活力”,摆脱经济低迷。
股市动荡,处理不良债权进展不畅。2003年3月底,日本7大银行最终赤字达4万亿日元。国债发行额突破了小泉内阁原先承诺的30万亿日元框架。
受伊拉克战争影响,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多,日本企业普遍对日本经济前景表示悲观。失业率依然保持5.2%较高水准,就业不稳定和收入减少导致个人消费下降。
宏观经济环境欠佳导致融资困难,中小企业面临生存危机,急需借助外部资金摆脱困境。日本银行公布的3月份日本制造业大企业的业况判断指数(企业对经济景气判断)为-10,为近5次调查来首次指数恶化。尽管制造业大企业2003年度设备投资同比增加2.9%,但对经济景气动向敏感的中小企业的设备投资同比减少11.2%,连续3年下降。随着大企业加快将生产向海外转移,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出现产业空洞化。依靠大企业的下承包业务及自身的技术专利和生产诀窍生存的日本中小企业因资金匮乏而处境艰难。
(二)外国对日直接投资与日资大规模的海外转移形成较大反差,日本对外投资与对内投资不平衡,舆论呼吁日本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引资。
1991-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年均增长3.1%,净资产年均增长13.9%,均高于同期日本GDP增幅。2001年日本海外总资产达到2.9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GDP的75%;海外净资产1.5万亿美元,超过我国GDP总量。据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统计,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至2000年全球累计外资投资额与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20.3%。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2.8%、英国为33%、法国为18.7%、德国为22.4%,而日本仅为1.3%。2000年日本GDP为513万亿日元,外资直接投资额为1万亿日元,仅占当年日本GDP的0.2%。无论从哪项指标看,外资在日本经济中所占比率都是极低的。在日本综合国际竞争力已下降到第30位,2001年日本的研究开发能力下降到全球第14位的今天,日本政府和经济界的决策层认识到:海外资本将是日本经济走向复苏的一个可借助的重要手段。
(三)地方经济不振,债务余额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对借助外力搞活经济的期望值高。
2001财年底日本地方财政债务余额为130万8784亿日元,同比增长2.2%。包括地方债在内地方团体的借款余额高达187万7315亿日元,同比增长3.5%。由于地方中小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地方银行不良债权的总额近11万4000亿日元。日本地方财政实际处于破产状态,地方经济陷入困境,地方政府希望借助外资给经济带来活力。
(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对日本的吸引力增强。
近年来,我国经济实力增强,综合国力显著提升,对日本朝野震动极大。近期日本主流媒体大量介绍我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其中不少篇幅对我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中国“世界工厂”的形象在日本已树立起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也明确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对日本不是威胁而是机遇,日本应寻求与中国“共存共荣”之路。走不出去的日本中小企业希望寻找可以带资的中国伙伴进行合作。
相对而言目前是以低成本进入日本市场的好时机。主要有利因素是:
(一)多年来,日本一直对外资持消极态度。目前日本社会从上到下对引进外资的态度有所改变。不仅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亲任“对日投资会议”议长,明确表示不应把外资视为威胁而拒绝引进外资,应制定有吸引力的外资政策,使日本成为具有魅力的投资国。地方政府和经济团体对吸引外资也有较高积极性。
(二)长期以来,外国企业对日投资受限较多,日本高昂的地价、人力成本和法人税导致企业经营成本较高,日本流通领域和消费者的封闭性也令外资企业难以建立销售网络,获利艰难。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公示地价连续12年下降。 2003年1月日本全国公示地价平均下降6.4%,其中住宅用地下降5.8%,商业用地下降8%。为偿还银行贷款,房地产企业加快低价抛售积压不动产,地方城市地价全面下滑。据报道,日本6大城市商业用地价格如果以1990年的时价为100的话,目前已降至15。我企业可以相对低的成本进入日本市场。
(三)中国大企业和民营企业成长迅速,已具备与日本企业进行包括资本合作在内的合作条件。根据日本《促进进口和对日投资法》,对投资于日本政府允许进入的制造业、批发业、零售流通业、服务业等151个行业、出资比率超过1/3的外国投资者,日本政府提供优惠税制和债务担保。外资企业成立5年内所欠税款可延长到7年缴纳。日本中小企业与外资企业有一定金额以上的商品和劳务交易时,经当地政府确认,可获得信用保证协会的信用担保,获得2.35亿日元以内的贷款额度。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可向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日本产业结构、利用日本企业经营资源的外资企业提供低息融资。我国企业进入日本市场时可充分利用这些政策。
日本对华招商尚处于初级阶段,日本地方政府虽热情很高,但缺乏经验。目前,日本政府尚未拿出对中国企业的招商政策,地方政府拿到中国的招商条例也多为先前针对欧美企业制定的。其次,针对不同的国家,日本招商的重点也有所不同。对欧美国家日本重点吸引的是IT通讯业等技术开发为主的投资金额较大的项目,投资地区主要引向大阪等地的科技园区。对中国企业日方着重推介的是一批中小型制造业企业和服务业企业。我国企业对日投资时除考虑经营成本,还应对投资环境、投资行业等进行综合考量,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日本社会要彻底改变对外国人和外资企业的警戒和排斥观念尚需时日。
(二)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外资企业进入日本市场不能享受减免法人税、所得税等优惠政策。目前,日本法人实际税率约为41%,大大高于欧洲的35%,韩国的30%和台湾的25% 。在劳动力价格方面,日本普通工人的月收入相当于中国的18-43倍,韩国的3倍、香港特区的2-4倍,新加坡的3-5倍、泰国的10-19倍。高昂的投资成本仍是我企业进入日本的障碍之一。中资企业还应对拟收购的企业和商品品牌进行慎重调查和评估,找准切入点和企业定位,以利在日长期发展。
(三)外资对日本企业的并购不具普遍性,长期以来一直以欧美企业为主。企业文化的差异有可能导致日本企业职工对外来并购者产生抵触情绪,成为并购壁垒。(四)日本国内消费市场对外资具有较大吸引力,日本服务业劳动者对工资要求相对较低使得外资企业得以将本企业的技术和经营理念有效地与日本的人力资源相结合。据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调查,四分之一的外资投资于日本的制造业,四分之三的外资投资于日本的服务业。除制造业中小企业外,日本服务业可作为我企业投资行业取向之一。此外,目前中资企业申办赴日签证和在日工作签证较为复杂,等待时间长。投资日本还需对签证等细节予以考虑。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