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乌电讯业竞争引发的思考
1996年,乌干达政府在充分认识到电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后,开始对电讯行业实施以鼓励自由竞争为核心的全面改革。主要措施包括:打破国家对电讯业的垄断,允许外国运营商参与国家级电讯经营;拆分乌干达邮电公司(UPTC),并对乌干达电讯有限公司(UTL)进行部分私有化;颁布《通讯法》使其成为国家发展和管理电讯行业的法律依据;依据《通讯法》成立了通讯行业的专门管理机构--“乌干达通讯委员会”。自此,乌电讯业迅速发展。
目前,乌有两家国家级电讯运营商-UTL 和南非移动电话网络公司乌干达公司(MTN),三家公司(UTL、MTN 和CELTEL)经营移动通讯业务。上述三家公司的业务已遍及乌境内主要城镇,用户已近60万。互联网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业务也快速发展,十余家网络服务公司先后成立。
一、市场三分天下
UTL是乌最早经营电讯业务的国营公司,凭借得天独厚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垄断了固定电话服务。其专营移动通讯业务的分公司UTL TELECEL,也后来居上,拥有十几万用户,抢占了移动通讯市场约25%份额。2000年,该公司51%的股份被瑞士、埃及和德国三家公司组成的财团以3352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得到加强。
MTN 乌干达公司是乌第二家全国性的电讯经营商,1998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MTN目前已成为乌最大的电讯公司,可向全国大部分城镇及部分农村提供移动通讯服务,用户数量超过30万,占整个移动市场的六成以上,90%以上的城市人口在其网络覆盖范围之内。1998年以前,乌每百人的电话拥有量仅为0.27部,在非洲国家中排名也十分靠后,现已超过2部,跃居中游,MTN对此功不可没。
CELTEL 公司于1996年开始经营,是乌首家经营移动通讯业务的公司。其母公司为荷兰的MSICI移动投资控股公司。CELTEL虽进入乌市场最早,但由于投资战略的倾斜,未能迅速占领和巩固市场,反被后来者赶超。目前,凭借率先进入市场之利,在移动通讯市场尚能保有一席之地,不过仅有几万用户。
二、价格战前的紧锣密鼓
MTN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投资经验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乌迅猛发展。2001年开始,MTN 加大了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实现了双频网络覆盖,大大提高了通话质量,使很多CELTEL用户转用MTN网络系统。
UTL公司也不甘示弱,充分利用其原国企身份及知名度高的优势,在广告上策划上大做文章,极力宣传其移动通讯品牌MANGO(即非洲国家盛产的芒果)。2001年底,UTL在各主要广播电台,推出了以总统穆塞韦尼为主角的情景广告(大致内容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给乌总统穆塞韦尼打电话,穆未及开口,曼德拉便连声抱怨乌通讯落后,很难接通云云;穆感到十分惊讶,问其所用的是UTL MANGO网络吗?待得到否定回答后,穆立刻豁然开朗,戏称曼德拉落伍,因为乌干达人现在都把使用MANGO作为时尚)。该广告的推出,立刻引起了MTN 及CELTEL 的强烈不满,称其为不当竞争,并向乌干达通讯委员会投诉,要求其立即停播,并通过仲裁赔偿相关损失。
随后,与行业竞争相关的各种官司在三方之间不断上演,而且一直悬而未决,造成了电讯业剑拔弩张的局面。
三、价格战的全面展开
2002年4月份以来,三家公司之间的明争暗斗终于以价格战的形式全面爆发。财大气粗的MTN 将本来就最低的月租费由约10美元降至不到6美元。随后,又将国际通话费率下调近一半,打往欧洲的话费仅约为40美分/分钟,使乌成为东部和中部非洲国际话费最低的国家。
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CELTEL公司在几乎无利润经营的情况下,为防止用户流失被迫应战,取消了用户的月租费。近日又起动了投资数百万美元的“以每秒计算”的收费系统,力图卷土重来。
UTL也迅速做出回应,宣布将其固定电话费率由13美分/分钟降为不到10美分/分钟,拨号上网的收费将由约10美分/分钟降为不到6美分/分钟;移动话费在下浮的同时,推出了“以15秒计算”的收费系统。
价格占爆发后,CELTEL公司向乌干达通讯委员会强烈呼吁,希望其制止通过压价排挤弱小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称这种竞争不仅压低了各自的利润空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且一旦某一经营商因此出局,电讯市场又易出现垄断局面,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乌干达通讯委员会则认为应尊重市场规律,政府不宜过多干预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此事孙了了之,使广大用户成为价格战的最直接受益者。
虽然乌电讯业近年来发展形势喜人,但业内人士对其前景始终不无忧虑。1998年MTN进入之前,乌电讯服务价格十分昂贵,而后虽有所下调,但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政府从去年7月1日起对移动通讯加征10%的消费税后,其迅速发展势头将受到一定的抑制,因乌大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何以消费昂贵的移动通讯服务。MTN、UTL和CELTEL三家公司为此曾联名向政府提出强烈抗议,指责其税收行为有悖于鼓励电讯业发展普及的承诺,对处于起步阶段的电讯行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同政府的交涉中,三家公司纷纷表示将上浮服务价格以抵消税收,并将延缓既定的追加投资计划,甚至考虑退出乌电讯市场。
四、价格战的幕后硝烟
MTN 发动价格战与其说是出其不意,不如说是水到渠成。早在1998年进入市场之初,MTN便制定了“低价位、高质量、面向大众”的经营战略。几年来,该公司不断致力于增加设施投入、扩大网络覆盖区域、提高通话质量,并加快市场销售网络的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树立品牌形象;同时注重发挥横向联合、强强合作的优势,在技术上与肯尼亚电讯公司签订通讯接入协定,不仅解决了东非地区通话线路紧张的矛盾,而且开创了非洲地区跨国电讯联合的先例;在销售上与名牌啤酒厂家搞联合促销,达到了双赢的目的。此外,MTN 还积极参与为安居工程筹款、赞助乌干达小姐竞选等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使MTN的品牌深深植根于乌公众的心目中,MTN润物无声的“两手抓”战略取得良好的成效,可谓用心良苦。目前,MTN已在乌境内设有300多个服务网点,年营业额数千万美元,成为乌电讯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五、对我国公司开拓市场的启示
电讯业的竞争虽只是乌行业竞争中的一个侧面,但足以说明当地某些行业竞争之残酷和激烈。据权威机构调查,乌被认为是非洲国家中除南非外最适合投资的国家。乌经济仍以农业为主,结构较为单一,工业制成品严重依赖进口,大多数行业均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潜力很大。
我国近年来在乌投资虽增长较快,但由于投资主体以民营和个体企业为主,规模较小,影响有限。这其中既有我国大中型企业对乌投资环境缺乏了解、不够重视的因素,也有大湖地区政局不稳、疾病肆虐,对外形象不佳的原因。非洲被普遍认为是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市场,跨国公司对非洲市场的争夺已日趋白热化。外国公司近年来对乌青睐有加,投资热情日渐高涨。
古语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兵贵神速。我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抓住乌市场尚待开拓的有利时机,积极贯彻实施“走出动”战略,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成熟技术和富余生产设备来乌投资办厂,抢夺先机,占领市场。
乌1995年以前尚无移动通讯,但经过短短的7年时间,已拥有卫星和光缆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开拓初期市场与争夺成熟市场的难易程度显而易见,不言自明。因此,我国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综合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占优的条件下,要尽量避免与竞争对手正面交锋,在充分调查、审慎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尚待开发的行业和领域,力求抢得先手之利。
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抢得先机并不等于占稳和巩固了市场。CELTEL 公司最早进入乌移动通讯市场,但并没有因利乘便继续巩固优势和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居功自傲,短短几年间市场份额由100%降为13%,由当年的老大沦落为现在的老幺,而且面临着随时被挤出乌市场的危险。相反,MTN在失去先机的不利条件下,后发制人,以质优价廉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乌牢牢的站稳了脚跟。因此,我国企业在抢占市场之后一定要在管理和服务上下工夫,通过参加公益和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居安思危,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以避免重蹈CELTEL 公司的覆辙。
价格在市场竞争中通常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参与,都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秀的管理队伍作保障,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企业既要有开拓非洲市场的紧迫感,又不要盲目和一哄而上,要了解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正视缺点和不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自身的综合实力应对包括价格战在内的各种竞争,保证站稳脚跟。
希望本文能对我国企业在非洲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所启发。
目前,乌有两家国家级电讯运营商-UTL 和南非移动电话网络公司乌干达公司(MTN),三家公司(UTL、MTN 和CELTEL)经营移动通讯业务。上述三家公司的业务已遍及乌境内主要城镇,用户已近60万。互联网及相关的信息服务业务也快速发展,十余家网络服务公司先后成立。
一、市场三分天下
UTL是乌最早经营电讯业务的国营公司,凭借得天独厚的基础设施条件,基本垄断了固定电话服务。其专营移动通讯业务的分公司UTL TELECEL,也后来居上,拥有十几万用户,抢占了移动通讯市场约25%份额。2000年,该公司51%的股份被瑞士、埃及和德国三家公司组成的财团以3352万美元的价格收购,资金、技术和管理实力得到加强。
MTN 乌干达公司是乌第二家全国性的电讯经营商,1998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MTN目前已成为乌最大的电讯公司,可向全国大部分城镇及部分农村提供移动通讯服务,用户数量超过30万,占整个移动市场的六成以上,90%以上的城市人口在其网络覆盖范围之内。1998年以前,乌每百人的电话拥有量仅为0.27部,在非洲国家中排名也十分靠后,现已超过2部,跃居中游,MTN对此功不可没。
CELTEL 公司于1996年开始经营,是乌首家经营移动通讯业务的公司。其母公司为荷兰的MSICI移动投资控股公司。CELTEL虽进入乌市场最早,但由于投资战略的倾斜,未能迅速占领和巩固市场,反被后来者赶超。目前,凭借率先进入市场之利,在移动通讯市场尚能保有一席之地,不过仅有几万用户。
二、价格战前的紧锣密鼓
MTN凭借其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投资经验及先进的技术设备,在乌迅猛发展。2001年开始,MTN 加大了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服务质量,实现了双频网络覆盖,大大提高了通话质量,使很多CELTEL用户转用MTN网络系统。
UTL公司也不甘示弱,充分利用其原国企身份及知名度高的优势,在广告上策划上大做文章,极力宣传其移动通讯品牌MANGO(即非洲国家盛产的芒果)。2001年底,UTL在各主要广播电台,推出了以总统穆塞韦尼为主角的情景广告(大致内容为: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给乌总统穆塞韦尼打电话,穆未及开口,曼德拉便连声抱怨乌通讯落后,很难接通云云;穆感到十分惊讶,问其所用的是UTL MANGO网络吗?待得到否定回答后,穆立刻豁然开朗,戏称曼德拉落伍,因为乌干达人现在都把使用MANGO作为时尚)。该广告的推出,立刻引起了MTN 及CELTEL 的强烈不满,称其为不当竞争,并向乌干达通讯委员会投诉,要求其立即停播,并通过仲裁赔偿相关损失。
随后,与行业竞争相关的各种官司在三方之间不断上演,而且一直悬而未决,造成了电讯业剑拔弩张的局面。
三、价格战的全面展开
2002年4月份以来,三家公司之间的明争暗斗终于以价格战的形式全面爆发。财大气粗的MTN 将本来就最低的月租费由约10美元降至不到6美元。随后,又将国际通话费率下调近一半,打往欧洲的话费仅约为40美分/分钟,使乌成为东部和中部非洲国际话费最低的国家。
迫于强大的竞争压力,CELTEL公司在几乎无利润经营的情况下,为防止用户流失被迫应战,取消了用户的月租费。近日又起动了投资数百万美元的“以每秒计算”的收费系统,力图卷土重来。
UTL也迅速做出回应,宣布将其固定电话费率由13美分/分钟降为不到10美分/分钟,拨号上网的收费将由约10美分/分钟降为不到6美分/分钟;移动话费在下浮的同时,推出了“以15秒计算”的收费系统。
价格占爆发后,CELTEL公司向乌干达通讯委员会强烈呼吁,希望其制止通过压价排挤弱小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称这种竞争不仅压低了各自的利润空间,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且一旦某一经营商因此出局,电讯市场又易出现垄断局面,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乌干达通讯委员会则认为应尊重市场规律,政府不宜过多干预正当的市场竞争行为。此事孙了了之,使广大用户成为价格战的最直接受益者。
虽然乌电讯业近年来发展形势喜人,但业内人士对其前景始终不无忧虑。1998年MTN进入之前,乌电讯服务价格十分昂贵,而后虽有所下调,但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政府从去年7月1日起对移动通讯加征10%的消费税后,其迅速发展势头将受到一定的抑制,因乌大部分人尚未解决温饱,何以消费昂贵的移动通讯服务。MTN、UTL和CELTEL三家公司为此曾联名向政府提出强烈抗议,指责其税收行为有悖于鼓励电讯业发展普及的承诺,对处于起步阶段的电讯行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在同政府的交涉中,三家公司纷纷表示将上浮服务价格以抵消税收,并将延缓既定的追加投资计划,甚至考虑退出乌电讯市场。
四、价格战的幕后硝烟
MTN 发动价格战与其说是出其不意,不如说是水到渠成。早在1998年进入市场之初,MTN便制定了“低价位、高质量、面向大众”的经营战略。几年来,该公司不断致力于增加设施投入、扩大网络覆盖区域、提高通话质量,并加快市场销售网络的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努力树立品牌形象;同时注重发挥横向联合、强强合作的优势,在技术上与肯尼亚电讯公司签订通讯接入协定,不仅解决了东非地区通话线路紧张的矛盾,而且开创了非洲地区跨国电讯联合的先例;在销售上与名牌啤酒厂家搞联合促销,达到了双赢的目的。此外,MTN 还积极参与为安居工程筹款、赞助乌干达小姐竞选等公益事业和社会活动,使MTN的品牌深深植根于乌公众的心目中,MTN润物无声的“两手抓”战略取得良好的成效,可谓用心良苦。目前,MTN已在乌境内设有300多个服务网点,年营业额数千万美元,成为乌电讯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五、对我国公司开拓市场的启示
电讯业的竞争虽只是乌行业竞争中的一个侧面,但足以说明当地某些行业竞争之残酷和激烈。据权威机构调查,乌被认为是非洲国家中除南非外最适合投资的国家。乌经济仍以农业为主,结构较为单一,工业制成品严重依赖进口,大多数行业均处于起步阶段,开发潜力很大。
我国近年来在乌投资虽增长较快,但由于投资主体以民营和个体企业为主,规模较小,影响有限。这其中既有我国大中型企业对乌投资环境缺乏了解、不够重视的因素,也有大湖地区政局不稳、疾病肆虐,对外形象不佳的原因。非洲被普遍认为是最后一个尚待开发的市场,跨国公司对非洲市场的争夺已日趋白热化。外国公司近年来对乌青睐有加,投资热情日渐高涨。
古语云: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兵贵神速。我国有实力的企业也应抓住乌市场尚待开拓的有利时机,积极贯彻实施“走出动”战略,结合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利用成熟技术和富余生产设备来乌投资办厂,抢夺先机,占领市场。
乌1995年以前尚无移动通讯,但经过短短的7年时间,已拥有卫星和光缆等现代化通讯设施,开拓初期市场与争夺成熟市场的难易程度显而易见,不言自明。因此,我国企业在资金、技术、管理等综合实力在国际竞争中并不占优的条件下,要尽量避免与竞争对手正面交锋,在充分调查、审慎研究的基础上,大胆尝试尚待开发的行业和领域,力求抢得先手之利。
常言道:创业难,守业更难。抢得先机并不等于占稳和巩固了市场。CELTEL 公司最早进入乌移动通讯市场,但并没有因利乘便继续巩固优势和扩大市场份额,而是居功自傲,短短几年间市场份额由100%降为13%,由当年的老大沦落为现在的老幺,而且面临着随时被挤出乌市场的危险。相反,MTN在失去先机的不利条件下,后发制人,以质优价廉的服务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在乌牢牢的站稳了脚跟。因此,我国企业在抢占市场之后一定要在管理和服务上下工夫,通过参加公益和社会活动,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同时居安思危,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竞争能力,以避免重蹈CELTEL 公司的覆辙。
价格在市场竞争中通常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无论是主动发起还是被动参与,都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优秀的管理队伍作保障,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才能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和经营成本,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企业既要有开拓非洲市场的紧迫感,又不要盲目和一哄而上,要了解自身的优点和长处,同时也要正视缺点和不足,扬长避短,趋利避害,以自身的综合实力应对包括价格战在内的各种竞争,保证站稳脚跟。
希望本文能对我国企业在非洲实施“走出去”战略有所启发。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