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品在马其顿”情况简述

发布日期:2003-03-22 05:41:00来源:作者:
1、 马其顿市场对中国商品有无需求,行情如何?

总体上看,马其顿从中国进口商品总体呈增长趋势,特别是近四年增幅较大。1993年双边贸易额为1098万美元,其中我出口46万美元,进口1052万美元,出口商品主要为服装、棉织品、鞋、陶瓷等; 1994年双边贸易额为122万美元,全部为中方出口;1995年为94万美元,其中,我出口87.5万美元,进口6.5万美元;1996年双边贸易额仅为57.4万美元,全部为中国出口;1997年双边贸易额为157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4%,其中,我出口156万美元,进口1万美元;2000年双边贸易额达710万美元;2001年为1041万美元;2002年双边贸易额最高,达1792万美元。

2、 中国商品在马其顿市场上目前状况,中、马各有多少公司进口中国商品,商品类别及销售情况如何?

目前,中国商品在马其顿商品市场的占有份额逐年不断提高,但多为低附加值的轻工产品,如纺织品、服装、箱包、手工艺品、陶器等,且进口渠道混杂。就中方设立的公司而言,目前只有两位个体华商在首都斯科普里正式注册了公司,且形成一定的经营规模,尚无国营进出口公司在马设立办事处;而经营中国商品的马其顿公司数目虽很多,但多为一些中小公司,其中极少数马其顿商人直接从中国进口商品,大多数小公司均采取从土耳其、保加利亚、中东等临近国家或地区间接进口中国商品的作法。马其顿商人从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有:鲜、冻牛肉,冻鸡,纺织品、服装、箱包、鞋、陶器、礼品、玩具、家具、家用电器、机电产品等。

这里需要特别提及一下马其顿对进口中国肉类产品的新规定,即:马其顿进口肉类及其制品的所有程序仍执行欧盟标准,目前,马其顿目前只允许从中国进口鸡肉类产品,而猪、牛类等其它动物源类制品则不准进口。

总体上看,马其顿国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且马国的工业生产及加工水平相对落后,因此,中国商品在马市场特别受欢迎,绝大多数普通居民非常愿意购买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马其顿对中国商品的需求还有增长的趋势。

3、 中国商品在哪些方面存在问题并急需改进?

— 随着中马进口商数量的不断增加,低价位商品将面临无序竞争的局面;
— 部分产品因价位低,缺少品牌效应,今后难以形成竞争优势,如:鞋类、服装类等产品;
— 少数产品虽质优价廉,由于商业宣传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不大,企业营销战略有待进一步调整,如:家用电器等产品;
— 马市场容量有限、商业环境有待改善,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我国名牌机电产品抢滩马其顿市场的信心。
— 中国企业对马国商人缺乏了解,直接贸易往来受到限制。由于中国企业对马市场缺乏了解,较少与马国商人建立直接的贸易联系,再加上较少赴马参展或办展,缺少对马商人履约能力的信任,贸易成交形成一定难度。此外,还有极少数信誉不良的国内企业不能按合同履约,出现短重、规格不符、交货期延迟等违约现象,也损害了部分中国商品的形象。

4、 马顾客对中国商品兴趣怎样,反映如何?

马其顿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工业生产及加工能力十分有限,因此,质优价廉的中国产品在马其顿大受欢迎,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

5、 哪些中国商品在马受青睐?为什么?

由于产地、价格、消费习惯等因素,中国的农副产品在马其顿有着稳定的销售渠道,信誉良好,如:花生、白芸豆、核桃仁等;根据马市场需求而特殊设计图案、颜色的中国地毯也大受欢迎;由于马进口商相对垄断,一些季节性商品销售情况较好,如圣诞树等圣诞礼品;由于企业及产品知名度的不断提升,“美的”、“新飞”、“TCL”、“澳柯玛”等家用电器也逐渐受到马几家知名进口商的青睐,开始进入马市场。

6、 哪些商品遭冷遇,原因何在?

由于经营中国商品的中、马商人数量同周边国家相比数量较少,进口秩序良好,进销相对平衡,因此,不受欢迎的中国商品一般不会在进口之列,但跃跃欲试的后来者会不会打破这一格局,令人担忧。此外,同类产品或替代品正面临来自土耳其等其它国家或地区强有力的竞争,竞争趋势日益突显,如塑料制品、陶瓷制品、服装等产品。

7、 中国企业如何开拓马其顿市场,困难及机遇。

目前,马其顿政府过于严格的签证规定限制了中国企业赴马开拓市场,许多个体商人,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开放地区的出口商,多因拿不到签证而不得不放弃赴马经商的计划。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制定的“走出去”战略,政府有关经贸主管部门应积极鼓励中国企业来马其顿投资办厂、开展加工装配及承包工程业务,这样,我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马其顿与周边国家,甚至与欧盟国家签有自由贸易协定等有利因素,不断开拓马其顿及其周边市场。

此外,我公司还应积极参与马其顿举办的各种商品交易会,适时宣传自己,扩大影响,以期双边经贸合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分享到

公告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