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多瓦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发展前景浅析
1991年前苏联解体后,摩尔多瓦工业生产危机凸现,尤其是机械制造业遭受重创。摩传统工业生产停滞、与原苏联各国原料及配套产品生产供应商的经济联系中断、新边界线及海关的设立、新货币的出现以及不断加剧的通货膨胀无疑给本来就稚嫩的机械制造企业雪上加霜,摩整个工业生产一度处于停顿状态。自1997年开始,摩机械制造业借助于投资项目的启动,逐渐走出低谷,重新展现一线生机。
一、 摩尔多瓦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近三年来,摩尔多瓦机械制造业产值平均每年为2500万美元。据预测,今年机械制造及无线电子业产值可达3000万美元。值得指出的是,近七年来摩机械制造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28-30%,2002年可达32-34%。
目前,摩共有31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其中大部分已实现私有化,国家控股的只有14家。上述企业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及水泵生产。除此之外,诸如拖拉机、农产品加工机械、液压发动机及木材加工机床等行业生产也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
如今,摩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急需资金进行生产技术改造,而国家对此却无能为力。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空间,生产厂家只能是各尽其能,想方设法自筹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及吸引投资商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据工业部提供的资料,2002年摩机械制造商投入用于企业现代化改造的资金共2320万列伊,并计划在十年内该行业的产值提高四倍,年增幅达到17-20%。同时,在扩大生产的基础上扩大就业机会,根据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新增员工25000人。摩工业部在制定的《开发新技术规划》中确定了100种拟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根据规划,摩还将在2002-2005年间选择9家企业根据ISO9000标准以及新的质量管理体制组织生产,新采用的国际标准将达50余种。
二、 摩尔多瓦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摩尔多瓦机械制造业拥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如技改、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系能得到理顺,其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当前条件下,机械制造业潜力还得不到充分发挥,增长仍较为缓慢。据摩业内人士分析,重振机械制造业的唯一出路是在独联体国家寻求广泛的生产协作与合作。
摩机械制造企业每年出口900万美元,其中对独联体国家出口60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7%。据工业部预测,2002年对独联体出口将达720万美元,占75%。
1997年,经过多年的经济改革之后,独联体各国的机械制造业产值首次实现增长,平均增幅达5.7%。在之后的几年里其增长势头继续得以保持。2001年,独联体各国机械制造及金属加工业稳中有升,其中亚美尼亚增长1.2倍,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各增长18-19%,白俄罗斯增长11%。
总而言之,摩尔多瓦和独联体其它国家发展工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工业生产集约化以加速其增长速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销售渠道。摩工业部官员称,摩应有效利用现有的条件吸引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独联体各国机械制造企业正在解决扩大生产、进行现代化改造与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而通过在独联体国家间开展互利合作及相互提供技术援助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独联体国家间实行生产协作可保证合作生产所必需的原料、物资、物流、配套产品及服务的供应。据初步推算,2002年独联体国家在生产协作领域可实现商品零售额255亿列伊(2001年为157亿列伊),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130家大型工业集团的近千家(2001年为688家)经营实体参与了产品的相互供货。尽管如此,机械制造商们仍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潜力,原因有三:首先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严格的海关审核制度并采用关税壁垒;其次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中间环节太多,销售不畅;再之是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影响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摩尔多瓦于1993年即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三国签署了生产合作协议。目前,摩正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三国商签生产合作协议,而与白俄罗斯关于生产和科学技术合作的政府间协议也在拟定之中。但最终在独联体国家间实现生产的相互有效协作还取决于各国对该建议所关注的程度以及各国为此所作的鼓励和加强合作的努力。但可以相信,通过独联体各国的通力合作,包括摩尔多瓦在内的独联体国家将依借其原有的基础,挖掘潜力发展机械制造业,使其逐步展现出勃勃生机。
一、 摩尔多瓦机械制造业的现状
近三年来,摩尔多瓦机械制造业产值平均每年为2500万美元。据预测,今年机械制造及无线电子业产值可达3000万美元。值得指出的是,近七年来摩机械制造业产值占其工业总产值的28-30%,2002年可达32-34%。
目前,摩共有31家大型机械制造企业,其中大部分已实现私有化,国家控股的只有14家。上述企业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及水泵生产。除此之外,诸如拖拉机、农产品加工机械、液压发动机及木材加工机床等行业生产也得到逐步恢复和发展。
如今,摩大部分机械制造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急需资金进行生产技术改造,而国家对此却无能为力。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空间,生产厂家只能是各尽其能,想方设法自筹资金,通过银行贷款及吸引投资商对企业进行现代化改造。据工业部提供的资料,2002年摩机械制造商投入用于企业现代化改造的资金共2320万列伊,并计划在十年内该行业的产值提高四倍,年增幅达到17-20%。同时,在扩大生产的基础上扩大就业机会,根据计划,在未来十年内将新增员工25000人。摩工业部在制定的《开发新技术规划》中确定了100种拟研制开发的新产品。根据规划,摩还将在2002-2005年间选择9家企业根据ISO9000标准以及新的质量管理体制组织生产,新采用的国际标准将达50余种。
二、 摩尔多瓦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前景
摩尔多瓦机械制造业拥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如技改、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关系能得到理顺,其发展前景广阔。但在当前条件下,机械制造业潜力还得不到充分发挥,增长仍较为缓慢。据摩业内人士分析,重振机械制造业的唯一出路是在独联体国家寻求广泛的生产协作与合作。
摩机械制造企业每年出口900万美元,其中对独联体国家出口600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7%。据工业部预测,2002年对独联体出口将达720万美元,占75%。
1997年,经过多年的经济改革之后,独联体各国的机械制造业产值首次实现增长,平均增幅达5.7%。在之后的几年里其增长势头继续得以保持。2001年,独联体各国机械制造及金属加工业稳中有升,其中亚美尼亚增长1.2倍,哈萨克斯坦、摩尔多瓦、乌克兰各增长18-19%,白俄罗斯增长11%。
总而言之,摩尔多瓦和独联体其它国家发展工业的当务之急是实现工业生产集约化以加速其增长速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扩大销售渠道。摩工业部官员称,摩应有效利用现有的条件吸引外资,建立合资企业,开发新产品。独联体各国机械制造企业正在解决扩大生产、进行现代化改造与资金不足之间的矛盾,而通过在独联体国家间开展互利合作及相互提供技术援助是解决上述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在独联体国家间实行生产协作可保证合作生产所必需的原料、物资、物流、配套产品及服务的供应。据初步推算,2002年独联体国家在生产协作领域可实现商品零售额255亿列伊(2001年为157亿列伊),俄罗斯、乌克兰和摩尔多瓦130家大型工业集团的近千家(2001年为688家)经营实体参与了产品的相互供货。尽管如此,机械制造商们仍没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产潜力,原因有三:首先是各国在国际贸易中实行严格的海关审核制度并采用关税壁垒;其次是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中间环节太多,销售不畅;再之是产品质量不尽如人意,影响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摩尔多瓦于1993年即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三国签署了生产合作协议。目前,摩正与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三国商签生产合作协议,而与白俄罗斯关于生产和科学技术合作的政府间协议也在拟定之中。但最终在独联体国家间实现生产的相互有效协作还取决于各国对该建议所关注的程度以及各国为此所作的鼓励和加强合作的努力。但可以相信,通过独联体各国的通力合作,包括摩尔多瓦在内的独联体国家将依借其原有的基础,挖掘潜力发展机械制造业,使其逐步展现出勃勃生机。
免责声明:文章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010-67800234)删除。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